张阳阳 乐清市柳市镇第十二小学 浙江 乐清 325600
【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我们只有通过聆听音乐才能品赏音乐、理解音乐。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我们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聆听的环境及氛围,教给学生聆听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学会聆听,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促进学生在聆听中理解、感悟音乐,从而表现、创造音乐。只有聆听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健全人格、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聆听”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
【关键词】音乐;聆听;环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78-01
音乐是听觉艺术,柯达伊曾经指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系统训练具有敏锐鉴别能力的听觉。”那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该如何突出这一听觉艺术,从而体现聆听的价值呢?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专家曹理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从音乐教育的角度看 , 关键在于通过音乐教育 , 特别是通过音乐欣赏学习 , 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 , 最终成为具备音乐耳朵的人。”
一、听--心耳倾听
首先,聆听是世界性现象,柯林伍德指出“说的经验也就是听的经验”。反之,听的经验也是说的经验,因此音乐聆听是互为的关系性经验。因此,马克思才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在文化语境中,音乐聆听是一种涵括二者关系的对象性存在。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说的听是当学生们听到声音后的一种本能的自然动作,而聆听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动作,而是学生在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带有情感的主动动作。所谓 “有效”, 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 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因此,聆听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聆听能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更好地表达音乐。
二、听--乐之文化
音乐的聆听活动,或多或少总会涉及音乐活动者自身的生成活动和协同创造,总会涉及音乐活动者在此时此地的特定实践中表达的他们自身的音乐意义。所谓具身性和生成性的聆听不仅是身—脑—心技能的一种形式,而且是高度依赖于世界—环境—语境的一种认识途径。要想创造良好的聆听环境,首先要对音乐文化进行剖析:
聆听作为具身和生成的情绪直觉与认识,其过程究竟如何实现,并不需要我们自言自语。很大程度上,它是无意识的过程。当然在此之后,我们能够并经常通过语言,对我们的聆听过程加以反思。但在一般情况下,音乐之声的文化剖面往往难以名状。
笔者在上《我是少年阿凡提》这一课时,首先对歌曲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我是少年阿凡提》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良行为。
(1)唤醒记忆中的音乐碎片
首先要抓住新疆音乐风格特点: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b7、#1、#2、#4、#5等变化音的使用丰富而有变化,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甫、铁鼓等。抓住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在导入环节我先让学生聆听歌曲伴奏,听一听这段音乐来自哪个少数民族?你以前有听过类似的音乐吗?此环节是抓住文化剖析中“我从前是否听过类似的音乐形态”这一点,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经验,抓住音乐的特点,去辨别这首歌曲来自哪个民族?这个环节,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假若进行民族音乐之间的比较,这样更能凸显并明确新疆音乐风格的特点。
(2)声临其境感受音乐文化
依旧以《我是少年阿凡提》为例沿着民族的路线,再次聆听,引出伴奏乐器,顺势介绍手鼓、冬不拉等具有新疆特色代表性乐器。
带着这些乐器,再次聆听音乐,老师进行舞蹈演绎,引导学生领略具有新疆特色的舞蹈,并且学一学,感受新疆的舞蹈文化。通过新疆的舞蹈,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是什么样的?
请学生来思考:新疆的音乐具有节奏活泼鲜明、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通过几次的聆听,完成了这样的一个过程:确认民族——特色乐器——特色舞蹈——音乐特点,一步步地递进,让每一次的聆听都有具象性和目的性,所有的这些都紧紧抓住了文化剖析中“这些形态属于哪个音乐文化和实践”这一点。
由上述课例可见,音乐是文化的载体。在平时的教学中,诸如此类的课例比较繁多。以《转圆圈》这课为例,课前通过律动导入,感受节拍特点,播放《阿细跳月》,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着简单的跳月动作进入教师,初步感受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族的欢庆活动。
由于跳月的音乐都是与其舞步特点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节拍多为混合拍子和变化拍子。这里用了同为撒尼族的跳月歌《阿细跳月》导入,一来可以创设跳月情境,二来直接导出跳月音乐的节拍特点,主题突出,简单明了。此教学设计也充分结合了音乐所蕴含的文化特点。
因而,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应该直观地通过惯例来领会音乐形态和作品中的文化意义,或者如何为音乐形态和作品赋予文化的意义。学生可以通过偶尔或日常聆听,或者通过深度的聆听,并且结合这些文化的音乐形态进行学习。
三、听--巧施妙计
我们通过音乐教材中的作品,采用体验、模仿、创造、实践、合作等方式达成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过程都需要以聆听为前提,通过聆听来实现。由此可见,落于课堂之上的“有效聆听”十分重要。
(1)关注音乐要素,灵活选用方法
聆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要抓住其中的音乐要素。音乐要素构成了音乐作品,成就了音乐形象,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内容。音乐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等,它们相互结合构成形式要素,如节奏、速度、曲式、情绪等。
笔者在上《土风舞》这一课时,就从节奏入手,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与时间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密切相连。这首《土风舞》,最具凸显的就是切分节奏,其切分音节奏在旋律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赋予了作品浓郁的舞曲特点。教师围绕切分音节奏在导入环节展开了有效的聆听设计 :首先教师用非洲鼓敲出切分音节奏,达成学生对以往知识的记忆提取 ;其次教师用非洲鼓分别演奏几段节奏,引导学生听辨每条节奏中是否有刚刚复习过的切分音 ;再次敲出《土风舞》的节奏,同时教师用“lu”音模唱旋律,启发学生在加入了音高的旋律中听辨切分音的位置 ;最后播放音乐伴奏,在音响中听辨切分音节奏出现的位置与次数。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聆听训练,使学生对切分音节奏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概念中,而是感知在音响中,这是本案例有效聆听的成功之处。
(2)养成良好习惯,促进有效聆听
在音乐课堂中,音乐素养的培养是音乐教学的责任,而每一个领域的教学,聆听都是基本的前提。有效聆听的过程关键在于坚持,养成良好的课堂聆听习惯至关重要。这里所说的习惯,不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习惯,更是学生走出课堂,在学习生活中使其终身受益的聆听习惯。那么“安静聆听”和“对比聆听”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最应该提倡的两种状态,是养成有效聆听习惯的必然途径。
首先来谈谈“安静聆听”。所谓安静聆听强调的是聆听的氛围,并非指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没有其他声音,而是追求一种有质量的聆听状态。这种状态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听觉的基础上,带有思考的一种聆听。要想达到这样的聆听状态,教师在每次的聆听前,必须有针对性的问题,哪怕是在聆听过程中做律动、画图谱甚至进行音乐游戏,只要学生能够专注地听,并在音乐活动中对作品的音响有所发现,对作品产生音乐记忆与音乐理解,这都是有质量的聆听。在聆听过程中,教师切勿用语言干扰学生,并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在上面,这样的聆听方式也是不对的。曾经观摩过一节《春天举行音乐会》的示范课,教师在曲谱教学环节中创设了非常有效的聆听氛围。这位教师将“ 5 3 0 3 | 5 0|”“4 2 0 2|4 0|”“4 4 4 5|6 ━ | ”“3 3 2 2 |1 ━ | ”四个乐句分别演奏给学生听,引导学生安静地聆听,启发学生判断教师演奏的是哪一句,并给四个乐句进行排序,随后准确地演唱出来。这样的聆听,看似短暂,但学生的专注度非常高,思维也跟教师完全一致,因此创造出了有质量的聆听氛围。
其次来谈谈“对比聆听”。对任何音乐要素的认知与理解都是相对的,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都不能独立作为判断的依据,需要学生在对比中产生理性的认知。第一,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听”的能力训练,注重相互聆听,听教师的范唱、钢琴的旋律,还有同学的声音,增强学生听觉感应力,让学生在唱中听、唱中想、唱中练,从而区分正确和错误的演唱。第二,为了学生更好的有效地掌握歌曲,教师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唱形式,比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演唱形式的印象,参与其中,而且可以让学生更专心地聆听,关注师生所唱乐段与乐段之间的衔接。第三,遇到难点范唱时,教师对比范唱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聆听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抓住音乐的特点听,有比较的听。第四,课前认真分析作品,提炼作品的主要乐句,让学生反复听主要乐句。听到相同乐句举手示意。教师分段让学生听,让学生区分两段相似处及不同之处。
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努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和能力。
四、听--乐之价值
音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如何体现这些价值,则离不开聆听。如果人们仅仅聆听一种声音,既不明智,也没有代表性。所以,我们必须聆听不同的声音。
在音乐聆听环境中,聆听素养是实现这些人生价值的关键。音乐聆听是一种丰富的思维和认识形式,因此,它也是获得自我成长、自我认识、享乐,更主要是自尊的丰富来源。音乐教育者擅长在音乐创造中适时促进音乐聆听。对于学会如何投入感情去聆听的学生而言,音乐聆听是思维和认识的一种有趣的形式。当音乐聆听这一独特的作为遵循自身的特有规律和完整性,它才能够增强聆听者的意识和注意力。总之,音乐聆听是人类管理意识独一无二的方式。
五、结语
马克思说过 “对于非音乐的耳朵, 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有效聆听是学习任何一领域的内容的基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提倡自主理解,促成习惯养成,使有效聆听成为培养学生音乐能力、提升音乐素养的第一步,启发学生在聆听中达成审美体验,并终身拥有这份审美情怀,成为真正具有“音乐耳朵”的幸福之人。期待我们的音乐教学如泰戈尔所说的那样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拥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聆听伴随音乐始终, 有效聆听也将伴随课堂教学始终。让孩子们学会聆听, 运用有效聆听, 感悟音乐的真谛, 享受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第 67 页.
[2]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181 页.
[2][加]戴维.埃利奥特[美]玛丽莎.西尔弗曼 刘沛(译).关注音乐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第2版)[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