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统编教材背景下如何引导农村初中学生正确使用语文参考书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1期   作者:王先锋
[导读] 农村初中学生身处文化较为贫瘠的农村且多为留守儿童,家长无力或无法辅导其学习,便为学生配备参考书。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参考书成了学生应付教师提问,抄写作业答案的工具。在调查学生语文参考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国家统编教材背景下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文参考书的一般方法,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服务。对其他科目的教师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先锋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招生考试管理中心  陕西  安康  725100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身处文化较为贫瘠的农村且多为留守儿童,家长无力或无法辅导其学习,便为学生配备参考书。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参考书成了学生应付教师提问,抄写作业答案的工具。在调查学生语文参考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国家统编教材背景下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文参考书的一般方法,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服务。对其他科目的教师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统编教材  引导 农村初中学生  语文参考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32-01

        农村初中学生身处文化较为贫瘠的农村地区,学风较为散漫,多数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父母无法对其进行监护和学习辅导。即便部分家长未出门务工,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亦无法辅导学生的学习。于是很多的家长便将为学生配备《教材全解》一类的参考书视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利器。但由于大多数学生使用参考书存在误区,使参考书成为学生不自己动手而完成预习,不用动脑而回答课堂问题,不自己思考而完成课后作业的工具,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新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对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教师运用推广新的教学方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国家统编教材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文参考书,使学生真正从使用参考书中获益。以下以参考书的重灾区语文科目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分析在国家统编教材背景下如何引导农村初中学生正确使用语文参考书。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主要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情感教育,是一门涉及面广,易学难精的科目。既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精力去掌握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听、说、读、写的基础性训练,又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针对语文学科的以上特点,我认为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文参考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明确语文参考书的使用原则
        1、学思相济的原则。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语文特别要注意学思结合。应使学生明确参考书上都是一些较为经典的范例,它更大的价值是训练我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而不是识记其固有的知识点。只有对于参考书上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加工,我们才会有所收获,才能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将其作为不动手而完成预习,不动脑而回答课堂问题,不思考而完成课后作业的工具。
        2、内外结合的原则。语文世界是极其宽广的,只有以参考书等书籍为窗口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才能拓宽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参考书内容较为全面,涉及到了较多的课外知识,在使用参考书时应该以此为窗口,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不能死用。
        3、发展自我的原则。应使学生明确,在使用参考书时如果仅仅将其作为偷懒、作弊的工具,自己的思维能力将错过初中这一发展的黄金时期,对自己产生终生不良影响。



        二、引导学生养成使用语文参考书的良好方法
        1、预习阶段的引导。语文参考书在预习阶段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帮助学生预习新课,积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由于多数农村学生可以使用的工具书极其有限,更无使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条件。语文参考书内容全面,知识点集中的特点便很好的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但其弊端是使学生逐步丧失了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为此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参考书的第一个实践环节就是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参考书。在此环节中教师第一步要布置预习任务,布置任务时尽量具体,让学生明白该在什么地方去搜集什么资料。并且注意常规知识与非常规知识结合,课内与知识结合。使学生需要查阅参考书之外的资源才能完成预习任务。第二步要让学生在通过参考书掌握常规知识点后继续深挖课外知识点。如简介作者时利用参考书了解作者的一般情况,要求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作者的逸闻趣事,从而全面了解作者。第三步要在全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甄别资料,筛选有效信息。要求学生在交流资料时不得全部照搬,要选择符合要求的资料进行交流。第四步对筛选信息、挖掘课外信息认真有效的学生进行表扬。
        2、上课阶段的引导。学生购买语文参考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自己在上课时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无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使用参考书便能快速、全面的回答教师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其省略了思考的过程,并不明白答案的由来,不能完整掌握知识点和进行思维训练。对于教师来说,其无法通过提问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使练习设置失去针对性。对于此教师要在教学时把握好两个要点。一是要巧妙提问。好奇心和成就感会驱使学生自觉获取知识。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梯次设置,由简入难,步步深入。使参考书上的终极答案能够提示而不能回答梯次设置的问题,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阅读,一步步挖掘出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产生获得新知的愉悦。二是要巧妙组织活动。在教学中小组活动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学生依赖参考书是因为无法融入小组活动。为此教师的设置小组活动时应该细化分工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均有事可做,密切小组成员的联系,使学生完全投入到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去,使参考书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拐杖”而非“担架”。
        3、练习阶段的引导。在学习任务完成后,为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巩固学习成果,深化学习效果,教师一般会布置一定量的练习题。有参考书的学生为节约时间,提高正确率往往会在参考书上抄答案,使练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抄答案极不用心,抄出一些张冠李戴,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为改善此种情况,教师在布置练习时,一要注意作业的量,做到少而精,保证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能够独立完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二要针对班上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尽量不要全班布置相同的作业,使作业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能在作业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
        4、拓展阶段的引导。语文学习必须在入乎其里(学习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出乎其外(拓展课外知识)。语文参考书有许多课外知识,如课外阅读、与本课有关的课外知识积累等内容。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资料极其匮乏,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参考书中的课外知识,使参考书成为学生了解课外知识,增加阅历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让学生对课外阅读,课外知识产生兴趣。使眼中只有课本、参考书的学生了解语文世界的宽广,领略语文世界的魅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重课内为内外并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参考书集知识提要、课文讲解、练习答案、同步训练于一体,其对学习者产生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关键在于使用者以何种方法、何种目的去使用它。我相信,只要教师对使用语文参考书的学生多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参考书一定能够发挥出其积极地作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得力助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