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评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4期   作者:李钰琳
[导读] 探讨护理评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l月~2020年l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
        李钰琳
        上海长征医院  200010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评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l月~2020年l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应用计算机随机分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疼痛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护理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心绞痛持续时间显考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值均有明显下降,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值下降幅度更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护理评估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疼痛护理中,可有效减少发作次数,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疼痛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不同程度疼痛,加剧集体应激反应。若疼痛控制不良将影响睡眠及身体代谢,并发呼吸功能障碍。故最大限度提升疼痛抑制效果,为临床护理追求的目标。常规疼痛护理多以药物干预为主,但镇痛药易产生依赖性,且损伤中枢神经。故联合评估模式可提升用药针对性,减少药物对患者机体损伤。本次就护理评估在急性心肌梗死疼痛护理中的价值探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l月~2020年l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在征得患者同意前提下,应用计算机随机分配为两组:对照组26例,男l5例,女11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9.27±2.1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6h,平均时间(4.21±0.73)h;观察组26例,男l5例,女ll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9.23±2.1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6h,平均时间(4.23±0.7l)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送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研究。本文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进行。所有患者均经过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检查后确诊;所有患者受教育程度均在初中以上,身体状况良好,能够主动良好地配合护理;排除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及依从性差者。所有患者对研究知情,为自愿参与,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即提供体检、病房整理、遵医嘱用药、病情观察;饮食和作息指导等服务项目;观察组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评估方法,评估内容如下:①病史评估。评估本病患者的发病诱因、疼痛时间、疼痛程度、有无进行性加重情况,是否伴发心衰、心律失常等症状;同时,评估患者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生活压力等;此外,患者发病期间存在紧张感等,在面对各种仪器检查和一系列抢救措施时容易产生恐惧感,应进行心理评估;②躯体评估。观察患者一般状态,包括表情是否痛苦、面色是否苍白、有无大量出汗等,评估其生命体征,特别注意其心率等变化;③定期监测患者血清心肌酶标志物等生化指标。
根据上述评估内容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具体操作如下:①吸氧:在患者发病初期使用低流量吸氧,随后根据其病情变化调节吸氧时间和氧流量,提升其血氧饱和度,改善其心肌缺氧状态,缩小梗死病灶;②卧床休息:避免患者因活动而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应帮助其日常生活,保持安静,严格限制探视,避免患者情绪波动,可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指导其下床活动;③疼痛护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正确运用疼痛评估量表,了解患者疼痛程度,从而采取相应镇痛措施,控制患者疼痛感,避免加重病情,并注意观察是否因止痛治疗而引发并发症,减少不必要操作所致疼痛刺激。在使用疼痛药物时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阶梯镇痛法给药,注意用药细节;④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以熟练操作取信患者,并以亲切的态度与之交流,予以有效的心理安抚、适当宣教减轻其恐惧感,改善其心态。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护理前、后疼痛评分值。以VAS疼痛评分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中国常模标准:评分平均值为(2.57±l.04)分为轻度疼痛,评分平均值为(5.l8±l.41)分为中度疼痛,评分平均值为(8.41±l.35)分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 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对比  (±s)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及人们对护理要求的提高,疼痛已经是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疼痛,且疼痛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梗死范围愈大疼痛就愈剧烈,病情就愈严重。护理评估可根据患者病史、身体具体情况对其病情予以综合性的评估,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效果。
疼痛评估是规范疼痛处理的最关键的步骤,在对患者疼痛护理前,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疼痛信息,然后对其疼痛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估,对各种疼痛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以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缓解或消除患者疼痛,改善病情。患者入院后应及时予以吸氧,吸氧能够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缺氧状态,使梗死病灶缩小,吸氧还有利于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的缓解,从而也可起到镇静作用。在护理过程中注重患者的主诉,运用疼痛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准确的评估,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觉,改善病情。对患者药物疼痛治疗按照WHO推荐阶梯用药止痛法,可合理、规范用药,减少用药不良反应。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观察临床症状表现,缓解或消除疼痛,减轻患者恐惧、焦虑、紧张不良情绪,对战胜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且有濒死感,极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会刺激下丘脑,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使体液、激素、酶类异常,加重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使镇痛药物的镇痛效果受到影响,进而加重患者的负性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护理人员熟练操作、忙而不乱,能够避免紧张、慌乱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并运用有效的语言技巧缓解或消除恐惧、无助、焦虑、绝望等负性情绪。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疾病、疼痛原因及镇痛药物的相关知识,正确的使用测量工具,并学会自我心理镇痛法,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
综上所述,护理评估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护理中,能够明显降低其疼痛感,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瑾,李小玲.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4):148-151.
[2]张晓芬,袁承军,何玲.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J].河北医药,2016,38(08):1272-1274.
[3]赵常亮,谢俊清,翟胜川,郭晖,郭园园,张玉红.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慢性病学杂志,2018,19(11):1591-1592+1595.
[4]刘春苗.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8):13362-133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