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陈咏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月1期   作者:陈咏
[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脑海中经常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探究的兴趣较为强烈。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抓住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主动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基于此,以下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陈咏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都亭办事处体育路小学  445400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脑海中经常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探究的兴趣较为强烈。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抓住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主动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基于此,以下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10-066-01

        引言
        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基本的素养,在社会竞争如此之大的当下,一个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才能够向大家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数学这门学科对思维和方法的严格要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活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有意义。
        一、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式已然不适应当前学生的个性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首先,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以“质数与合数”为教学案例,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口头说教的方式,师生之间进行无对话交流,只进行手势沟通,要求必须运用乘法计算,只限于自然数,并且不能运用数字“1”,引导学生通过短暂的思考回答问题,询问:“对此,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地进行发言,从而探究出质数与合数的特点,提升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加强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实际操作等活动,借助生活中鲜明的案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存在密切的联系,以便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索意识。例如,在一次班会开展以前,要求学生计算一下班会所需的费用,先将总费用告诉学生,促使其探究班级所需物品的价格,如班级气球、横幅、水果等,再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呈现,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按照班级学生的总人数,需要购买多少种物品?你能够得出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出总资金的基础上,能让班会的形式丰富多彩呢?这样学生便会自发结成合作小组,讲述各自得出的方案并上报给教师,教师可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让学生进行比较,选出最适合本班班会开展的活动策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受到激发,在遇到生活问题时,便会运用数学的方式进行解决,将个人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提升个人的学习效率。



        二、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环境
        和谐、民主、文明、平等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想要创设这种学习环境,就需要教师加强对以下两点的重视:第一,教师需要公平、平等、宽容地对待班级的每个学生,要充分尊重、关心、鼓励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鼓励,从而逐渐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消解学生对于老师的畏惧情绪,促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问、质疑和发言,从而在学生的怀疑与发问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第二,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由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避免教师完全把控课堂、完全占用学生的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予以学生更多自由,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以自身学习情况为依据进行自主学习与发展,在自由的学习空间及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
        受到认知基础、生活阅历等的影响,在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目时,小学生的思路往往是不同的。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小学生畅所欲言,以促使他们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学习“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内容时,有如下题目:笼子中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共有30个头,88只脚,试问笼中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可将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促使他们自主探究解题方法。有的小学生表示可以把所有的兔子都假设为鸡,此时将有60只脚,比题目中少28只,一只兔子要比一只鸡多2只脚,因此可快速求出兔子的数量;有的学生则表示可以借助表格的形式,答案一目了然……到底哪种方法最为简便呢?在自由讨论下,小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较为深入,整个解答过程也更加顺畅。而在五年级下册学习“因数和倍数”部分内容时,因数和倍数到底有哪些特点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会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导致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此,在新课改下,教师可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并对说出特点最多、正确率最高的小组给予肯定与物质奖励,以激发小学生的好胜心。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极大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质疑。同时通过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有趣味性的问题等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热情,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与探究中形成数学思维,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栾莉.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20(33):14-15.
[2]葛素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40):206.
[3]陈丽秋.在数学之海扬起创新之帆——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中),2016(12):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