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审辨思维培养的误区与策略 楼红璐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月1期   作者:楼红璐
[导读] 数学作为一门富含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科学语言的科目,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单纯地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这种教学方式背离了新时代下的“全面发展”和“尊重天性”的教学宗旨.

楼红璐   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河实验小学  333000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富含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科学语言的科目,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单纯地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这种教学方式背离了新时代下的“全面发展”和“尊重天性”的教学宗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审辨思维培养;误区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10-028-01

        引言
        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4C核心素养之一,在我国刚刚发布的5C模型中翻译为“审辨思维”。5C模型提出的审辨思维包括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和反思评估四个要素。从这一界定可以看出,5C模型比4C素养更加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将“能慎重考虑他人观点且尊重他人挑战自己观点的权利”纳入到审辨思维的特征之中,审辨思维“始于质疑,归于反思”。审辨思维重视“问题”意识的唤醒,注重生成解决问题的决策,指向“自我反思和成长”。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数学课堂审辨思维培养的误区与策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构建知识体系,务必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践证明,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反思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尤其是反思学习能力的培养,能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实用性。在培养过程中,减少盲目、机械的跟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可以客观地找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学习提供相应的方向。当发现自己的思维及学习方法出现问题时,再结合教师的指导,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方向,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之相对应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进行反思,教学相长,在教学中通过反思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审辨思维培养的误区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人(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几乎是每节课都要用到的学习方式,在交流环节,教师常常以“这位同学的汇报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建议?”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上的碰撞,同学们想方设法地去发现汇报者的不足之处,但是“审辨”需要长时间地、审慎地追问并寻找证据,课堂上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常常是刚刚结束汇报就要求学生提出质疑,从而使“质疑批判”被简单地等同于“挑毛病”。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审辨思维,更容易误导学生陷入“思考等于挑毛病”的误区。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审辨思维培养的策略
        3.1有效关联,优化认知结构
        数学知识结构化关联,主要是将基本概念进行关联、系统化。在概念的关联与系统化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做出判断的依据进行解释、分析、评估、推论。数学知识的结构化关联,一是纵向的结构化关联,通过清晰的主线将分布在各个年级的碎片化知识整理、还原。如“数的认识与运算”分散于小学各个年级,教学呈散点化、碎片化。而自然数、小数、分数无论是读数、写数、大小比较、数的运算,都是围绕“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进行认知关联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这个“大概念”打通自然数、小数、分数概念之间的关联,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之间可用“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进行加减”进行关联,体现算理的一致性。二是横向的结构化关联,将不同类的知识在不同领域的碎片化结构进行梳理、还原。以“运算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将其置于“数与形”的结构化关联教学中,在一年级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几何图形,通过数数进行加法交换律的初步感知,如10以内的加法,3+4=4+3;在二年级教学乘法口诀时通过数矩形图渗透、理解乘法交换律,横着看,每行4个,有3行,竖着看,一列3个,有4列,4×3=3×4;在三年级结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长×宽=宽×长”进一步体验乘法交换律;在四年级通过回顾举证、分析推论、归纳整理出交换律的一般模型a+b=b+a(ab=ba)。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演绎,推广到小数、分数的运算。
        3.2指导学生动手,在实践中调整反思
        反思性教学适用于所有学科。这是一个实验测试的过程。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后通过反思来调整教学方式或方法,然后通过课堂教学来检验这种方式或方法是否可行,它不仅体现了内隐思维,还需要进行显性实践探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教学反思达到理想的效果,使其在课堂测试后更加科学,教师必须考虑诸多因素,如能否找到合理的解决假设性问题的方法等。如果问题解决了,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改进方法,然后加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教学行为,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如果教师发现了新的问题,就应该从本质上进行探索,针对存在的老问题、新问题,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或采取新的教学措施。
        结束语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是一门关键性学科,也是一门有着较强思维逻辑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上以及课后深入反思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通过一系列多元化的反思性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以及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宋斐.重视审题,培养思辨能力——小学数学审题教学中的审辨思维培养[J].知识文库,2021,{4}(02):14-15.
[2]朱胜健.审思明辨,探索发现——基于审辨式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微[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4}(01):100.
[3]郭平.让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小学数学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2020,{4}(02):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