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金艳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大理 671003
摘要:目的:探讨安全护理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患儿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实施风险防范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比较2组护理质量和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比较2组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安全护理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护理;护理质量
引言
儿科作为事务烦琐的科室,护理人员在工作时面对的工作压力较大,若护理人员较为疲劳,在工作中容易发生失误,滋生安全隐患。儿童对医院具有恐惧感,在护理工作开展中拒绝穿刺或者服药的概率较高,是思维活跃的群体,精力较为充沛,易发生睡眠障碍。对此,在临床护理工作开展中,既要认识到安全隐患,也要掌握睡眠护理对策。若患儿睡眠质量不佳,对疾病康复产生不良影响的同时,也会延缓患儿身体发育及智力发育。对此,本文将我院收治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睡眠护理对策展开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儿科患者140例,其中消化系统疾病47例,呼吸系统疾病51例,神经系统疾病4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2±1.3)岁;对照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5±1.4)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症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科学评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共同制定防范对策,不断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保安全。组建各护理管理小组,明确各自责任。静疗小组需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开展输液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培训,指导和帮助其他护理人员开展输液管理,让护理人员能够选择最佳输液工作和方法,确保患儿能够安全输液,防止输液外渗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管理管理小组负责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各种管理固定和管理的方法,并指导护理人员如何管理好管理,加强日常巡视等。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开展日常安全宣传工作,向家属讲解日常风险因素,提高家属安全防范意识等。设立安全防范标识,如防烫标识、地面湿滑标识等。药物管理小组负责开展药物安全培训,尤其是高危药物,做到随时提醒。营养管理小组负责做好患儿营养管理,督促患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指导患儿家属正确喂养等。让患者满意,首先要让员工满意,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终让患者满意。儿科护理人工作压力大,护理管理者要做到以诚相待,积极主动关心护理人员,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健康宣教:应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儿家属知识掌握度,进而使患儿家属能够积极协助患儿顺利完成治疗。心理护理:因隔离及病情,患儿易出现哭闹等焦躁、不安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热情与患儿交流,转移患儿注意力,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通过轻柔的话语鼓励患儿配合治疗。安全管理:为确保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应告知患儿病房内所有器具、用物的使用方法,不可随意触动医疗器械,以免引发意外。对于行留置针的患儿,应告知患儿家属留置针注意事项,并告知家属切不可随意行降温处理;对于接触患儿的人员应佩戴口罩,并消毒手部,对于患儿所使用的所用物品进行消毒,包括玩具,以免交叉感染。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护理质量评分,共包含5个方面,即病房护理、基础护理、特色护理技术、护理文书、健康教育,每项均为100分,分数与护理质量呈正比。②比较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意外伤害、静脉留置针问题、给药问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对照组评分
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2.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3例(4.29%),对照组9例(12.86%)。比较2组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7,P<0.05)。
3讨论
1)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科室在培训过程中在讲解理论知识及操作知识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法律知识教育,让护理人员认识到滋生风险事件后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让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注意风险问题,改变自身的服务态度。2)培训教育:在护理操作及理论知识教育过程中,应当让护理人员学习安全教育知识,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将安全教育知识落实在实处,避免儿科护理过程中发生风险。3)控制关键环节:在结果分析中认识到,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是儿科输液管脱离及坠床、摔伤、误吸、药物错服,将此类事件作为护理关键环节,有效处理安全问题。4)强化业务能力:儿科护理人员需具备高度责任心,与患儿家属有效交流,在儿科建立舒适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注重自身业务能力提升,能够熟练使用检测设备,在穿刺过程中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科学指导患儿服药方法,以此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5)排班机制:儿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科室应当调配充分的人手,设置三班倒制度,让每个护理人员均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尽量不占用护理人员休息时间,使护理人员在假期中释放不良情绪,为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安全护理干预从环境、病情、患儿所处疾病各时期及用药、皮肤、口腔、饮食、传染预防、健康宣教、心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予以患儿全面的护理干预。其目的在于经环境护理严控交叉感染,遏制病情的进展;经病情监测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免病情进展;经发热期护理控制患儿体温,以防并发症加重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经用药护理强化患儿治疗效果;经皮肤护理强化患儿病痛所致其他损伤及感染等;经口腔护理强化患儿呼吸道护理,提高患儿舒适度;经饮食护理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以利于病情的改善;经传染预防护理降低病情传染的可能;经健康宣教提高患儿家属疾病认知与护理干预措施掌握度,以确保其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患儿配合,以利于治疗的顺利完成;经心理护理减少患儿哭闹等情况,并稳定患儿家属的情绪,以确保整体疗效;经安全管理减少患儿交叉感染的可能,强化整体治疗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给予患儿科学、全面的安全护理干预及安全管理措施可使患儿病程显著缩短,并显著改善患儿的病情。
参考文献
[1]刘振贤,齐雪婷.在儿科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0):238-239.
[2]刘俊影,朱方方,王杨.安全管理在提升儿科门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3):215+254.
[3]张妍莉.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安全护理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4):154-156.[4]杨红兰.安全管理在提升儿科门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9):142-143.
[5]韩红梅.儿科护理中安全隐患及安全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5):166+168.
作者简介:忽金艳(1982-10-),女,回族,本科,云南大理人,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