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期间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4期   作者:张婷,刘香琼,叶敏,刘长芳
[导读] 针对冠心病患者,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的影响下,分析其并发症出现情况。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2021年1月
        张婷,刘香琼,叶敏,刘长芳
        荣昌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2460
        摘要:目的:针对冠心病患者,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的影响下,分析其并发症出现情况。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2021年1月,纳入冠心病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一组为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n=50),另一组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n=50),比较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以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作为比较标准,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4.00%(2/50)/16.00%(8/50),(p<0.05)。结论: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辅助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改善预后,方案值得推荐。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风险管理干预;临床效果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性损伤,并且冠状动脉心肌与血流需求的不平衡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渐增长,临床中冠心病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升高的趋势。凭借创伤小、安全的特点,介入治疗在临床冠心病患者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介入治疗对患者具有一定的伤害性,风险较高,通常冠心病患者为老年患者,具有年龄较大,机体能力较差的特点,在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时风险较高,故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1]。本次研究就护理风险管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展开探讨,以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100例,进行分组对照探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期:2018年1月-2021年1月,纳入冠心病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基础资料差异,患者之间能够比较(p>0.05)。
观察组中(护理风险管理干预,n=50),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最大者85岁,年龄最小者58岁,平均年龄(67.52±4.91)岁,合并有心力衰竭患者13例,糖尿病患者37例。
对照组中(常规护理干预,n=50),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大者83岁,年龄最小者59岁,平均年龄(67.41±4.88)岁,合并有心力衰竭患者15例,糖尿病患者35例。
        1.2方法
常规护理干预: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监督用药,并且观察等。
护理风险管理干预:(1)介入治疗前: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介绍医院环境及冠心病介于治疗的方法,倾听患者对于治疗的问题并给予解答;术前知道患者进行排尿练习,呼吸练习,手术当天在术前进行做好备皮,静脉通路建立等操作,对患者介于治疗风险进行评估,对年纪较大等高危手术风险人群进行分流,详细记录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及药物过敏情况等资料放置于患者身边,便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        2)介入治疗中: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对于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因此需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电示波图及生命体征指标,同时注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保温,手术中,配合主治医生完成手术治疗,在进行血管活性物质泵入时应以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泵入量,以免患者出现血压或心率异常症状;(3)介入治疗后:术后叮嘱患者多喝水,用力咳嗽,促进造影剂的排出,由于患者处于恢复期,很可能会出现室颤、室速、感染、分支栓塞、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在手术后仍需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待患者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后,应叮嘱患者多饮水刺激排尿,促进康复。
        1.3观察指标
由研究小组,对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2]。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以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作为比较标准,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4.00%(2/50)/16.00%(8/50),(p<0.05)。见下表1:
表1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由科护士长带领,组织专人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态实施的护理管理措施[3]。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后对其病情进行充分评估,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预先准备好急救药物及医疗设备,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全程实施静脉留置针输液,保证患者静脉通络的通畅;术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患者的耐受度合理安排手术时间与手术流程;术中根据手术需要密切配合主治医生的操作,有效减少手术时间、穿刺及反射曝光时间,减轻对患者的损伤[4];如患者介入治疗时间较长,需适当给予患者追加静脉注射肝素,并对每次追加肝素剂量进行记录,避免因剂量过少而达不到预期效果,也避免因剂量过多而引起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术中一旦发现患者体征有异常情况出现,应立即停止手术并采取措施处理[5]。
综上,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够辅助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改善预后,价值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邬効芹. 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20,34(10):1854-1856.
[2]杨竹,李军. 纽曼系统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疾病自我认知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31):2429-2433.
[3]薛慧,何莉. 综合康复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 血栓与止血学,2020,26(1):117-118.
[4]郑燕,常莉,刘桂玲,等. 常规护理联合心脏康复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功能的改善作用[J]. 贵州医药,2020,44(10):1662-1663.
[5]谢丽娟. 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延续性护理需求程度与影响因素[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