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春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应用风险管理的护理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接收的46例(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接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开展研究,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甲组(23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乙组(23例)应用风险管理方法。对比组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乙组风险发生率低于甲组,且家属护理满意率高于甲组,P<0.05。结论 风险管理对接受PICC置管的早产儿,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满足家属对护理的需求,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早产儿;风险管理;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利用导管,自病患外周手臂静脉处进行穿刺,使导管到达靠近心脏的上腔静脉[1]。可避免血管因药物受到刺激,可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轻疼痛,具有操作简单、置管时间长的特点,在治疗早产儿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临床治疗患儿时,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可便于补液、用药治疗等,由于患儿因早产身体机能较差,各器官未完全发育,故在应用PICC置管期间风险事件如血栓、感染等事件发生率极高。在临床护理中需加强对风险的管理,降低及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现选取4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讨论对接受PICC置管的患儿应用风险管理的护理价值,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选择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随机抽取我院46例接受PICC置管的早产儿开展研究。根据电脑随机法将46例患者分为甲组23例,年龄1~5天,平均年龄(3.76±1.08)天;乙组23例,年龄1~6天,平均年龄(4.03±1.11)天。组间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
纳入标准:(1)均为早产儿且病情较为稳定,意识清醒;(2)家属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家族中无精神疾病;(2)不能接受PICC置管患儿。
1.2方法
1.2.1甲组应用常规护理:严格根据PICC置管流程为患儿进行置管,加强局部观察,根据医嘱给予药物,进行饮食护理等。每日记录患儿情况并录入信息系统,时刻关注患儿病情。
1.2.2乙组应用风险管理:(1)由护士长担任负责人,组建风险管理小组。护理前对组员进行系统的风险知识学习,强化风险意识,掌握PICC风险来源及因素。通过培训,提升操作技能及护理知识,不断总结护理经验、提升自身价值,树立良好的服务、责任意识;(2)护理前,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确定患儿护理期间的风险因素,对护理工作进行优化、改进;(3)制定风险应急预案,组员需全面掌握预案实施方法及护理流程。为确保治疗所需仪器可正常使用,需进行加强管理,定期维护,同时加强各类药物的检查,避免出现因用药错误而导致的风险事件;(4)加强对治疗环境的管理,避免患儿出现感染等风险情况。在置管期间保证环境的清洁、无菌,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杀,严格控制病房内人数,预防交叉感染;(5)定期进行风险管理护理会议,探讨、分析近期发生的风险事件,寻找风险因素并分析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从而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
风险事件:液体外渗、静脉炎、断、堵管及局部感染。
家属护理满意度:共为3个等级,a不满意;b一般;c满意。满意率为后两项之和与组例数的百分比。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行t检验,表示为(±s);计数资料行2检验,表示为(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SS25.0软件为统计工具。
2结果
2.1风险事件发生率
甲组发生率为26.10%高于乙组4.35%,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风险事件发生率(n,%)
2.2家属护理满意度
甲组满意11人、一般4人、不满意8人,满意率为65.22%;乙组满意15人、一般6人、不满意2人,满意率为91.30%,2=4.600,P=0.032<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常用的置管技术,广泛应用于治疗早产儿中,可以有效避免患儿因反复穿刺所带来的疼痛,有利于患儿健康的同时,也为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便利,更好的提升护理质量[3]。但在PICC置管期间如出现护理、操作不当,易使患儿出现如感染、静脉炎等风险事件,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故在治疗中加强护理,避免相关风险因素,保证患儿PICC置管的安全及治疗效果。
风险管理,是对医务人员、设备、药物及护理制度、技术进行的管理,对现有及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及处理,从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4]。通过组建风险管理小组,系统培训小组成员,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护理方案及风险计划。保持病房环境干净,定期消杀,控制人数从而避免交叉感染;小组定期进行风险管理会议,分析总结近期的风险事件,制定相应对策从而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次研究显示,甲组风险事件发生率高于乙组(P<0.05);甲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低于乙组(P<0.05)。
综上所述,对采取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的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有效降低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满足患儿家属的护理需求,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宁晓.循证护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007(005):125,130.
[2]边春鸽,赵苗红,宣丽.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继发性异位风险评估表在临床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9,031(001):117-119.
[3]姚欣,石光莲,亢苗.风险管理在早产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017(008):1113-1116.
[4]冯淑菊,薄海欣,王亚静,等.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与身体参数相关性初探[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10):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