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友珍 王雪
航空总医院 100020
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26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研究。以不同的定位技术为依据对所选患者实施分组,研究人员在对照组14例患者置管中采用常规X线定位,在实验组12例患者置管时采用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对两组患者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出现情况、置管成功所需时间进行记录,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全面分析本次实验,对照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78.57%,实验组则为91.67%,两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14.29%,实验组则为8.33%,两组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概率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36.4±10.8)分钟及(28.5±10.3)分钟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置管成功所需时间,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结论:在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PICC置管;PICC尖端心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机械性静脉炎
前言:PICC置管在外周静脉穿刺困难、反复或是长期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治疗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其能够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频繁穿刺对患者带来的痛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中多是通过常规X线进行PICC尖端定位,PICC尖端定位不准确,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新形势下,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并在临床上得到了一些应用,因此,比较分析常规X线定位技术及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临床表现是十分有必要的。参与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实验的PICC置管患者人数为26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本院26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照组患者中分别有8例及6例女性患者及男性患者,中位年龄为(52.2±14.3)岁,年龄最大为74岁,年龄下至37岁,实验组患者中分别有7例及5例女性患者及男性患者,中位年龄为(52.4±14.4)岁,年龄最小为38岁,年龄上至74岁。两组PICC置管患者基础信息差异微小,资料可以用于比较(p>0.05)[1]。
1.2方法
研究人员在对照组14例患者置管中采用常规X线定位,在实验组12例患者置管时采用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置管。在对照组患者置管时,护理人员应借助超声探头对颈内血管进行观察,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在送管后,护理人员对导管进行固定,利用X线对导管位置进行检查,调整导管至合理位置。在实验组患者置管前,护理人员应将心电监护仪振幅设置为25%,导联设置为Ⅱ导联,对患者的心跳情况进行监测,记录患者心电图。在置管时,护理人员应在送管的过程中监测患者的P波形态,并询问患者的感受,当患者出现不适或是出现P波倒置或双向P波时,护理人员应停止送管。对导管退出1厘米及2厘米时P波振幅进行记录,P波振幅在QRS波振幅的50%至80%,则意味着为最佳位置。
1.3判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出现情况、置管成功所需时间进行记录,并加以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计算机软件SPSS23.0对本次实验中涉及到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出现情况、置管成功所需时间等方面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百分比指代计数资料,标准差(±)指代计量资料,X2及t分别用于对应数据的检验。数据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时,则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
2.结果
.1两组患者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
全面分析本次实验,对照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78.57%,实验组则为91.67%,两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
2.2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出现情况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人数为2人,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14.29%,实验组患者中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人数为1人,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8.33%,两组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概率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
2.3两组患者置管成功所需时间
(36.4±10.8)分钟及(28.5±10.3)分钟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置管成功所需时间,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
3.讨论
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与常规X线定位技术有着显著的区别,其要求护理人员在置管过程中监测和分析患者的心脏P波变化情况,以此保证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共计26例PICC置管患者参与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的实验,目的是比较分析常规X线定位技术及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临床表现[3]。研究人员在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置管中分别采用常规X线定位技术及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分析本次实验可以得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在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出现概率、置管成功所需时间均表现出较大的差距,(p<0.05)。实验结果显示,在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次实验表明,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提高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出现、缩短置管成功所需时间方面有着较为优异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刘胤佃,何金爱,宋燕伶. 腔内心电图对PICC尖端定位效果的Meta分析[J]. 护理研究,2017,31(36):4646-4652.
[2]王雪松. 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提高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8,34(31):101-102.
[3]赵青兰,陈梅英. 腔内心电图引导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尖端定位的研究进展[J]. 临床误诊误治,2019,32(11):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