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UBM观察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眼前节结构变化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7期   作者:徐涛
[导读] 目的:应用超声波生物显微镜(UBM)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眼前节结构改变及临床效果
        徐涛
        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 266499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波生物显微镜(UBM)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眼前节结构改变及临床效果。方法 24例白内障合并(31眼)青光眼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记录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数目、抗青光眼数量及术后并发症。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UBM检查中,测量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隐窝面积(ARA)和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并观察术后滤泡形态。采用偏差分析、秩和Wilcoxon测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t测试进行重复测量.结果31只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BCVA分别为(0.620)± 0.39、0.68 ± 0.29、0.64 ± 0.36、0.60 ± 36)和术前(0.19 0)± 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3.48±0.01)和(0.01±0.01)± 5.02毫米汞柱、13.85毫米汞柱± 4.17毫米汞柱、13.95毫米汞柱± 4.41毫米汞柱(14.51毫米汞柱)± 26)mmHg低于术前(19.384)± 4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ACD、AOD500、TIA和ARA为(3.49±0.58、0.35±0.20、29.96±11.94和0.23±0.17)与术前(1.80±0.72、0.14±0.15、13.60±15.400.07±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TCPD为(0.94±0.19) 术前(0.78±0.2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滤过泡成功率9.68%(3/31只眼),其中2只眼为L型滤过泡,1只眼为H滤过泡,28只眼为F型滤过泡。术前及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平均计数(2366.90±652.73)个/mm2、(2077.07±528.10)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青光眼药物的平均使用量从(2.35±0.66)种降至术后的(0.83±1.00)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开始时,14只眼睛有一个轻微的、中间的角膜,瞳孔区域的4根毛发通过膜渗出,其中2只眼前房积血,3只眼脉络膜脱离。被合并为白内障的青光眼患者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在术后前房深度明显增加,瞳孔阻滞被解除,宫内和外引流系统得到改善,宫内和外引流增加,手术存在有一定风险
【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超声乳化术;小梁切除术;青光眼;白内障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非选择性人群原发性青光眼发病率为0.52%。我们对24例(31只眼)合并白内障的青光眼患者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采用超声生物鉴别显微镜观察其手术前后生物结构的变化,目的探讨联合眼压手术的效果及解剖学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病房2021年5月合并期间患上白内障及青光眼的个案,当中男11例(17只眼睛)及女13例(14只眼睛);年龄为49至85岁,平均年龄为(69±10.79)岁。晶体核固体II 级4眼,IⅢ级23眼,IV级 3眼,V级1眼。最佳视力矫正(BCVA)HM/眼前~0.6,中等(0.19+0.17),其中16只眼睛位于 HM/ 眼前 ~0.1 之间,14 只眼在0.1~0.5之间,1只眼〉0.5。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7只眼睛,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4只眼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只眼睛,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6只眼睛)。术前激光虹膜切开术手术8眼。入院时眼压14~6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平均(26.21±11.59)毫米汞柱,其中12眼在14~21毫米汞柱之间,9眼在21~28毫米汞柱之间,10眼在28毫米汞柱以上。住院后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9.8~24.5毫米汞柱,平均(19.38±4.43)毫米汞柱。眼轴长度为21.21-26.97毫米,平均(22.99±1.57)毫米。
2.入选标准
        选择标准;青光眼伴有明显的白内障;符合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标准者;抗青光眼药物在给他们注射抗青光眼药物后,或是不能抵抗的人在应用上仍有进展。
3.排除标准∶活动性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伴有黄斑变性患者。
        术前准备和手术方法;高眼压患者术前应在25 mm Hg以下进行手术。以穹窿为基础制作结膜瓣,12点钟制作4 mm×3 mm的梯形巩膜瓣。分离至角膜缘内侧1 mm,作3 mm内切口,穿入前房,注入粘弹剂,连续环撕直径为5.0~5.5 mm的囊膜,用水和水层分离晶核和皮质,分裂晶核,乳化,注入并吸出皮质,抛光后囊膜,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卡米卡林缩瞳,巩膜瓣下去除1 mm×3 mm小梁组织。
2 结果
1.术后视力;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31只眼的平均BCVA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1)。


        术后眼压和抗青光眼药物的数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31只眼的平均眼压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表1)。平均抗青光眼药物由术前(2.35±0.66)降至术后(0.8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91,P<0.01)。31只眼中,2只眼术后眼压控制不佳。1只眼术后1周眼压28 mm Hg,用3种抗青光眼药物控制眼压在23.5 mm Hg左右。术后1周内单眼眼压在23 ~ 23 ~ 27.2毫米汞柱之间。用两种抗青光眼药物将眼内压控制在22毫米汞柱左右。其余29眼术后眼压控制良好,其中3眼需1种抗青光眼药物,9眼需2种抗青光眼药物控制眼压。
2.膜内皮细胞计数:31只眼术前和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平均计数分别为(2366.90±652.73)/mm和(2077.07±528.10)/mm,差异有显著性(t =3.07,P=0.005)。
        3.术后并发症:术前1-3小时3只眼出现低血压,术后一周恢复正常.14只眼睛有轻微和中度的角膜水肿,术后一周内全部恢复。1 只眼出现浅前房,术后一周一切正常。纤维在4个眼部区域通过膜渗出,术后一周内全部被吸收。血液在术后两个直房内积聚,术后两周内全部吸收。在2D中,3眼手术后出现脉轮剥离,治疗一个月后恢复.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用于治疗白内障的青光眼患者人工显微植入物的超声放射,既能明显恢复视力,又能长期较好地控制眼压,降低部分患者对青光眼药物的依赖。本组24例(31眼)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程度不同,术后3个月及6个月77.42%,(24/31只眼)的术眼水平大于0.5;术后6个月内,平均眼压下降25.13%(4.9mmHG)至术前,93.55%(29/31眼)的术眼眼压控制良好,其中58.62%(17/29眼)的术眼术后未用抗青光眼药物。根据TAM和PARK的报告,在联合手术后的最后三个月和一年中,抗青光眼的平均数量下降了31.56%至58.22%,抗青光眼的平均数量由术前的2.6~2.7 种降至0.2~1.3 种,这项研究的结果接近于报告。一直以来,通过UBM检测到的,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45.2%(14/31 只眼)的术眼出现轻。角膜水肿减轻。此外,12.9%的纤维素在瞳孔区域在开眼手术后从膜中流出,在6,45%(2/31只眼睛)术后眼纤维素前方有轻微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由超声能量引起,以及手术器械对角膜的损伤,以及虹膜的兴奋。在9.68%(3/31眼)的术后中,术后脉搏过动剥落可能与眼压骤降有关。
        该小组指出,通过对联合手术患者的UBM进行审查,其术后生物学指标在术前条件下有明显变化。前舱深度增加,角质管结构改善,梁网重新开放,内外排水系统提升,而患者的眼压得到有效控制.但有一定的手术风险,术后滤过泡不太成功,而其长期缓解的影响对进一步调查仍不确定。
参考文献
1.余敏斌,李劲嵘.青光眼治疗的新概念[J].中华眼科杂志,2006,36 (2):283-286.
2.才瑜,AenaLM,BoonAngLM,etal.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及术中应用5-氟尿嘧啶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长期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05,41(2):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