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慎金
山东省滕州市滕东中学 277500
摘要: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性格和个性认知,其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不断成熟,这个时期教师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培养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学困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高效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促进学困生的激励教育成为了教师们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结合案例,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困生的激励教育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激励教育
前言: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不同,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别,每个班级内都有一些学生被称为“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与其他人来说比较落后,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普通。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不以成绩论成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课程,在其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内容,加强对学困生的激励教育,鼓励他们找到正确的方法,改善其学习态度,提高其学习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充分挖掘优点,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学习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全部。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独特性,学困生也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作为一名德育教育老师,要全面的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应该一视同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困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学困生,他们只是在学习上某一个环节出错了,久而久之落下了功课。但是这不影响一些学困生仍具有一些“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掘出这些优点,让学困生知道自己也可以成为优等生,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例如,班级内一个叫李丽(化名)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后半部分,在上课中,李丽总是上课走神,每次的课后作业也不是很理想,久而久之,李丽就在班级内就成为了“边缘人”,不受教师的关注而且自己也没有什么进步。为了帮助李丽改变目前的状态,我和李丽进行了沟通。在沟通时,李丽表现的很害羞,说话的声音也很小,对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很自卑。这显然是学习信心不足的表现,李丽因为成绩差而感到自卑,这时候,教师就要给她一些正面的鼓励,让她认识到自己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我这样鼓励她:“李丽,你是一个有很多优点的女孩子。在班级内,你很遵守班级规章制度,每次作业,你的自己都很工整,看得出来你是很认真的对待作业的。你要相信自己,在课堂上可以跟随老师的节奏学习新知识,每次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大胆的向老师求助,老师们都很乐意帮助你。
你要对自己有信心,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你也可以成为一名优等生,老师相信你,加油!”
二、促进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思想观念不断成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困生因为自身成绩的原因,往往对教师封闭了内心的想法,在学习上表现怠慢,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消磨尽。为了帮助学困生解决困难,同时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师可以定期和学困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状态,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举办“我想对你说”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不同的卡片,每个学生得到一张空白的卡片。教师向学生讲解活动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这个活动的主题就是说出心里话,每一个同学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困难,不论是自己的原因还是教师的某些原因,你都可以大胆的写下来,把自己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传达给老师,老师得到信号,才能给予你们学习上的帮助。”在卡片收集以后,教师要认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反馈。重点关注学困生的反馈,看看他们学习上有哪些困难,对于一些反馈问题较多的,教师可以单独和学生进行交流,采用温和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上课跟不上教师的节奏,那就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多找老师“开小灶”;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每次考试都考不出来成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及时和任课老师交流考试技巧和经验,放平心态对待考试……通过交流沟通,让学生放下心里的负担,与老师共同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帮助学生快速提升自己。
三、实行家校互通,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
学生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来自于学校,家庭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学生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还需要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家庭,一定可以为学生提供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一部分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能得到提升,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家庭,家庭的学习环境和家长对学习的态度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和家长联合起来,共同探讨交流,重视学生的学习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走访学困生的家庭,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氛围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在走访中,教师发现,一部分学困生的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一个写作业的桌子,家里面没有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为了改善这一个现象,教师可以适当的和家长提出建议,让他们为学生创造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空间,重视学生的学习。后面教师可以定期回访,看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否改善,以此来端正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态度。
总结:
总的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合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对学困生的激励教育,可以帮助学困生找到学习的正确方法,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常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34.
[2]张美东.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关于学困生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1):123-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