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袁晓波 210000
[摘要]:装配率建筑,建筑预制构件的种类繁杂、数量多、安装难度较大。某项目装配率建筑通过竖向构件安装、楼梯核心筒安装、卫生间沉箱施工、铝模在高装配中的深化设计应用,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高装配率;竖向构件安装、楼梯核心筒安装、卫生间沉箱施工技术;铝模在高装配中的深化设计应用
0.引言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高装配率建筑日益增多,增加了许多水平及竖向预制构件,各构件的连接必将产生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总结了超高装配率施工技术的应用成果。
1竖向构件安装技术
1.1应用技术简介
全竖向构件的设计应用大大增加了项目整体施工的难度,竖向构件的安装施工对铝模的施工难度及成形、现场灌浆套筒的灌浆质量、与叠合板、阳台、叠合梁等水平构件连接质量都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竖向构件的安装控制对于结构施工质量显得尤为的重要,构件的安装控制具体体现在墙板的轴线定位、垂直度控制,标高控制。
1.2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1.2.1标高控制技术要点
竖向构件底部与楼面结构留缝20cm,楼面浇筑标高控制高低都会对竖向构件的安装产生的直接的影响,浇筑高度偏高会造成底部留缝偏小造成灌浆套筒底部流浆不畅灌浆套筒不密实以及底部水平缝不饱满,影响结构质量;浇筑高度偏低底部缝大后,封仓时造成坐缝浆液可能会挤入灌浆套筒部位,造成灌浆套筒堵塞。安装前对相应墙板底部结构进行标高测设,计算垫设垫片厚度,用钢垫片垫设并再次测设垫好后标高,垫片按1000间距梅花式布置。
叠合板安装搁置于墙板10mm,墙板顶部标高控制的好差直接影响室内分户尺寸以及叠合板与墙板阴角成形质量。吊装时严格控制墙板上口标高,安装时从墙板向下反算结构一米控制线进行安装,保证上口安装标高,同时叠合板及阳台等水平构件底部铝模支撑标高严格控制。
1.2.2轴线定位控制技术要点
轴网采用内控与外控相结合,在首层设置二级轴网,三级轴网随施工进展采用天顶法向上传递,楼面在叠合板上采用二次测量控制,进一步对剪力墙套筒锚筋进行测控校正,确保混凝土浇筑前后的统一性。外挑构件装饰柱及阳台部位沿侧面用经纬仪将外边纵横向100控制线进行随层进行引测,以确保竖向构件安装定位的精确性。为竖向构件的安装校正提供原始控制依据。
1.2.3垂直度控制的技术要点
墙按照楼面结构边线吊装安放在垫设的垫片上,对墙板垂直度进行初校后,用撬棍将墙底部按照结构测放线调整到位后,将斜支撑进行安装。再次用线坠按照控制线进行校正并调整斜支撑精确到位保证垂直度控制在2mm之内,清理后进行墙身底部封仓。第二天进行灌浆后,再次根据控制线进行墙身垂直度校正直至垂直度控至在2mm之内。
2楼梯核心筒安装施工技术
2.1技术简介
楼梯与电梯井相连接,井筒部位设计剪力墙+转角暗柱结构连接形式,内外墙板安装后斜支撑杆集中交汇在楼梯内,如图1-1所示。采取常规的PC楼梯安装工艺无法进行正常吊装且不能保证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png)
图1-1 楼梯核心筒
针对施工的工序工艺及施工难度,对楼梯上下跑进行两次安装,平台梁以下部位先行暗柱施工,将楼梯及电梯井PC墙板通过暗柱连接形成整体,暗柱达到一定强度后结构连接稳固后拆除斜支撑后,进行下跑楼梯板安装。上跑楼梯安装待楼层楼梯梁及电梯井暗柱上半段浇筑后再行吊装。
2.2工艺流程
内外剪力墙板吊装及斜支撑→平台楼梯梁以下暗柱及其他相连暗柱施工浇筑→拆除楼梯剪力墙斜支撑及暗柱铝模→平台下跑楼梯段安装→平台以上暗柱支模→楼面砼现浇→上跑楼梯段吊装。
2.3楼梯吊装技术控制要点
2.3.1楼梯内外剪力墙、电梯井筒剪力墙安装
将楼梯周边剪力墙及核心筒剪力墙进行吊装,吊装控制按照PC墙板控制技术实施并进行斜拉固定,如图1-2所示。由于楼梯梯段落层施工斜支撑无法按正常的楼面预埋内丝杆固定于水平面,加之外墙外侧无法固定,因此将此部分楼梯内外墙板均固定在下层剪力墙上方。
.png)
图2-2 斜拉固定
楼梯平台以下暗柱浇筑:将楼梯中间平台以下的暗柱及其他相连暗柱进行钢筋绑扎及模板支设并校正,与其他装饰柱部位进行一次性砼浇筑。
.png)
图2-3 暗柱浇筑连接
拆除楼梯平台底部剪力墙斜支撑:当暗柱强度达到一定强度之后,拆除影响梯段吊装的的斜支撑及铝模,将中间平台以下楼梯梯段吊装,在滑动端底部按设计要求垫设20厚聚四氟乙烯板,固定铰端按要求垫M15水泥浆,吊装后立即将固定铰端浆锚连接孔用C40级CGM灌浆料进行封堵,如图2-4所示。
.png)
图2-4节点做法详图
平台楼梯梁以上暗柱施工:下跑梯段吊装就位后,进行暗柱上半段铝模支模与楼层同步进行砼整体浇筑。
上跑梯段安装:楼面浇筑后将楼层部位楼梯梁侧模拆除后,按下跑梯段安装的步骤进行上跑楼梯段安装。
3卫生间沉箱施工技术
3.1技术简介
卫生间沉箱由外剪力墙、飘窗板、内隔墙、叠合梁、外装饰柱、挑板、管井封板、沉箱、现浇止水坎多个构件组合而成。如图2-1所示。卫生间部位为本项目的核心施工区之一,施工中存在一次浇筑及二次浇筑,沉箱顶部留设止水钢板与止水坎为一次浇筑,内隔墙与沉箱、叠合梁采用预埋连接盒螺杆,隔板间及隔板与外墙板间竖向缝按变形缝技术处理,同层排水主管道穿插与PC安装。
.png)
图2-1现场沉箱示意图
3.2工艺流程
外剪力墙板、飘窗部件安装→暗柱现浇至叠合梁底→内隔墙吊装→管道穿插安装→管井隔板安装→铝模支撑搭设→叠合梁安装及连接→沉箱吊装及连接→叠合板安装及现浇层钢筋绑扎→止水坎支模→砼浇筑
3.3各阶段技术控制要点
3.3.1深化设计阶段
采用BIM手段进行构件的深化设计,深化中充分考虑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沉箱侧墙与叠合梁重叠部位优化设计,将此部位叠合梁与沉箱墙板进行整合。沉箱上口设止水钢板防渗止处理。同层排水封闭管井内主立管在楼层部位预留管口连接设计。
3.3.2PC生产阶段
加强精度控制,运用可靠的预埋生产技术措施,对预留的螺栓连接点,沉箱预留止水板的埋设位置进行精确控制。
3.3.3 施工吊装阶段
外墙构件吊装及一次浇筑:外墙板及飘窗部件吊装后,将中间的暗柱进行先行浇筑。
内墙板的吊装:在止水坎上按水平进行垫块标高测设及坐浆后,内墙板的吊装校正按照楼面20cm控制线进行校正固定。
叠合梁的吊装:铝模支撑体系搭建后进行叠合梁吊装,内隔墙顶部进行标高的测设及垫块安装,控制叠合梁上口的标高,保证叠合板的搁置高度,利用预留的连接盒将叠合梁与内墙板可靠的连接,同时控制叠合梁的上口的标高。
沉箱吊装:卫生间周边叠合板吊装后进行沉箱吊装安放就位,利用墙板预留的连接孔用螺栓与沉箱进行连接。
止水坎支模与浇筑:在叠合板上进行二次放线,进行止水坎模板支设加固,与叠合层砼同时浇筑,有效保证卫生间止水坎的抗渗防漏。
4铝模在高装配中的深化设计应用技术
4.1技术简介
随着预制率的提高,必定会形成全预制剪力墙结构,现场承重墙与非承重墙全部预制,无一块现浇墙体,形成了铝模+预制墙板支撑体系,如图4-1所示。所以铝模在搞装配中的深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预制墙板依靠自身重量、斜撑、灌浆达到整体的稳定性,而铝模利用预制墙板的稳定来完成铝模的整体稳定性。铝模施工对墙板的垂直、轴网偏差精确度要求非常高,加之预制墙板平整度误差较小,一旦出现尺寸偏差铝模龙骨将无法顺利进行组合安装。
.png)
图4-1 铝模+预制墙板支撑体系
4.2深化设计应用要点
针对超高装配铝模施工应用,结合铝模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技术问题,在施工前进行深化。
4.2.1优化铝模的设计
结合预制板的结构特性,将顶板模板优化,选用快拆体系+龙骨形成简易的铝模顶板设计。根据图纸,大部分预制构件斜支撑距距离墙体边缘距离较近,转角处基本处于10-20cm,最小距离仅为5cm,所以设计之初就需考虑铝模的尺寸,不能影响预制墙板的斜支撑安装。
4.2.2简化支撑设计方案
剪力墙均为预制,现浇竖向构件仅边缘构件,预制构件斜撑较多,考虑到边缘构件尺寸较小且预制墙板斜撑构件较多,现场利用铝模刚度大特性,通过加固铝模使其与预制墙板形成整体,以预制构件斜撑来保证整体铝模体系的稳定性。
4.2.3铝模安装高精确度施工设计
有梁或墙板两侧顶板厚度不一致情况,结合顶板阴角C槽的特性,将一个开间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铝模安装完成后与墙板紧密结合;铝模与混凝土均为刚性物质,预制墙板安装偏差超过2mm铝模C槽或龙骨将无法安装,现场利用铝模快拆体系中的销钉孔,将背楞和快拆头(DP头)中的固定孔修改为U型长孔,确保铝模顶板尺寸的可微调性。
4.2.4 考虑铝模板整体性
大部分梁为叠合梁,不需要模板,从而导致外挑构件顶板模板与内侧顶板不能形成整体,顾无法保证外挑构件的稳定性,设计之初利用叠合梁底模,增加几道侧模,使外挑构件顶板与内顶板连为整体。
5、总结
本项目高装配率建筑,通过技术攻关,总结应用成果如下:
针对楼梯核心筒安装施工时遇到的问题,对楼梯上下跑进行两次安装,平台梁以下部位先行暗柱施工,将楼梯及电梯井PC墙板通过暗柱连接形成整体在进行楼梯的安装。
对于卫生间沉箱的施工,在其顶部留设止水钢板与止水坎为一次浇筑,内隔墙与沉箱、叠合梁采用预埋连接盒螺杆,隔板间及隔板与外墙板间竖向缝按变形缝技术处理,同层排水主管道穿插与PC安装的施工顺序进行施工。
在竖向构件安装时的标高控制,安装前对相应墙板底部结构进行标高测设,计算垫设垫片厚度,用钢垫片垫设并再次测设垫好后标高。以此来精确控制竖向构件的标高。
针对全预制剪力墙结构,结合预制板的结构特性,将顶板模板优化,选用快拆体系+龙骨形成简易的铝模顶板设计,有效的化繁为简,提高了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东卫,周静敏.建筑产业转型进程中新型生产建造方式发展之路[J].建筑学报,2020(05):1-5.
[2]鲍丽辉,鲍景辉.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综合效益实证分析研究[J].居舍,2019(26):29.
[3]郭学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设计、制作与施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5]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41(12):1074-1077.
[6]郑少波.预制剪力墙接缝抗剪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