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颖颖
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第三小学 浙江 东阳 322100
摘要:劳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劳动教育是当今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块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劳动的主题活动,但是在实际教授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而没有达到实际的教学成果。因此本文从教材为本,家校合作,实践拓展三个方面入手,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阐述如何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爱上劳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劳动教育;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许多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笔者整理了一到六年级教材中跟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
.png)
一.立足教材,播下爱劳动的种子
1.激发情感,自发劳动
小学生对于劳动的行动是无意识的,大多源自成人的肯定与表扬,例如“会让妈妈开心”“老师会表扬我”是他们主要的劳动动力。但仔细体会,会发现把黑板擦干净看似是为了让老师开心,但其实更深沉的感情是对老师的爱,希望老师在洁净的黑板上心情愉悦地书写。劳动表达出的是我们对家人、同学、老师的爱。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不仅要进行基本的方法、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劳动情感的体验和激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发进行劳动。以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为例,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课前调查,连续一个星期记录每天爸爸妈妈要做的家务活。借助“爸爸妈妈一天的家务活”调查表,了解爸爸妈妈的“家庭生活日常”。课上,教师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将一项项家务活逐一出示在大屏幕上。看到满屏的家务活时,学生们惊诧不已,原来爸爸妈妈每天要做这么多家务活,感受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由爱激发起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再如教授《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课时,学生将小黑板擦得非常干净,此时,教师可以采访她这么认真擦黑板的动机,进一步表扬她为老师分担辛苦。另外的课题如《走进我们的老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老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引导学生感受老师的辛苦,从而让学生自主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游戏激趣,爱上劳动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劳动主题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特点综合采用游戏、儿歌、表演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充满劳动乐趣的体验活动。比如,在学习叠衣服这一环节,教师编写了一首儿歌“小衣服放放好,我来帮你叠叠好。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点点头,弯弯腰,衣服叠得真正好!”师生一起唱着儿歌练习叠衣服。这样,将叠衣服的方法融入儿歌之中,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家务活。这样的劳动技能学习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所喜爱的。还有在四年级《这些事情我会做》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家务擂台赛,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安排几种不同项目的家务比赛。不同的项目有利于学生各展身手,让平时的主动劳动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劳动的热情。
3.及时奖励,乐于劳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成人的奖励。在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劳动后,教师要及时奖励。奖励的形式可以是物品,可以是口头奖励,也可以利用班级管理中的积分奖励。以二上第 7 课《我是班级值日生》为例,教师在每天的值日工作中观察,有值日生做得好的,及时表扬,也有利于其他学生模仿。
二.家校合作,浇灌劳动的花朵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为孩子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劳动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习惯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这样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家庭教育不是给孩子带来过多的知识性,文化性的东西,家庭全部的任务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家长的力量,帮助学生爱上劳动,积极劳动。如:教学《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开展 “今日我当家”体验活动,在“当家”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劳,学会为父母分忧。活动前,印发“我当家” 家校联系单,让家长明确学生在家的活动内容:扫地、洗衣、做饭、叠被等,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进行评价,班级一周评比一次,家校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学生掌握了劳动技能,学会了为父母分担忧愁,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
此外,学校应多组织一些比赛,如“叠被子比赛”“整理小能手”“谁的课桌最干净”等。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办成一个亲子互动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也拉近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三.实践拓展,品尝劳动的果实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劳动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内,要引导学生真正在生活中进行劳动,将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技能,获得的劳动积极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课堂上的“我要做”“我会做”,走向生活中的“坚持做”,才能促进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1.环境熏陶法
教师应创设爱劳动的环境,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样,在日积月累的环境熏陶下,学生长期耳濡目染,自然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当然,这种教育方式绝对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的。
2.榜样示范法
孩子天生就具有模仿的能力,如果能在这个时候给他正面的榜样,教育的效果也是最好的。榜样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父母自己去给孩子做榜样,言传身教很重要,尤其是身教。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的办法。教师可以为孩子提供伙伴中的好榜样,创造机会让孩子去接触品格、性格优秀的小伙伴,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让孩子去效仿,去学习。例如,四上《这些事 我来做》一课教中“夏丛艳日记”描绘了一个主动为父母分担、为家庭尽责的留守儿童故事,教师在教学时充分挖掘美德少年的可贵精神,同时将身边“劳动好少年”高年级姐姐的事迹引入课堂,同龄人的责任和担当引发了学生深刻的反省与自悟,
3.评价法
评价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好办法。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后,针对穿衣服、叠被子、整理书包和系红领巾等内容,以周小评、月总评的方式,关注学生自理能力的发展状况,采用学生自评、家长综合评、班级表彰等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争做“整理小达人”,共同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教师还可以在月末以小视频的方式呈现学生的劳动成果,对学生进行点评奖励。
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亦是引领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必然之路。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遵循劳动教育的规律,以学习活动彰显劳动教育价值,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幸福生活。
[1]?肖合兴 . 试论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孩子自 学探究的能力 [J]. 小品文选刊 : 下 ,2019(6):171-172.
[2]李易峰.浅谈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素质教育, 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