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在生物新课程中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商晓巍
[导读] 本文介绍了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商晓巍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一中学  
        本文介绍了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分析了人文教育在当前高中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从高中生物原教材中人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真实反映了应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失误和偏颇,本文以此为依据从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应对策略。生物学作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担任承担起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分析领会今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想方设法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还要多方面进行通力合作,并多渠道的实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从新课改的背景来看
        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此刻,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步伐,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提高民族素质以及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
        (二)从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来看
        生物学本来就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然而,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原教材相比有明显的改变,它更侧重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在知识目标上强调生物科学知识融入个人与社会生活;在情感上更多强调了乐观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态度、热爱自己、珍爱生命、注重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能力要求上强调了与人的合作,强调了探究精神的培养,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更多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性关怀,而这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
        (三)从新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来看
        新课改中,新教材尽可能改变原教材的注入式编写法,在引言和正文中都多次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较多内容是按照“提出问题——讲述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讲述新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得出新结论”这一方式编写的。例如:酶的高效性、专一性;植物的向性运动;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的分离定律等等。新教材还尽量通过实验温故和知新,使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新教材中的实验课由原教材的实验改成了“边教边学”,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不断地检验旧知,从而体验科学真理的获取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等等。另外,新教材还安排了科学家们的经典实验,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让他们说出如此设计的奥妙,以此来体验科学家们获取真知的过程,使学生们很快就能领悟到: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实践,真理就会掌握在我们手中。
        总之,新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苦同在”。新教材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它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去挖掘新教材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实现生物新课程对人文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玬:《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冯天喻:《略论中西人文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1(1),P16-2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P165。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P202。
[5]熊志翔,毛萍:《人文教育方法探析》第一页,教育探索2002,139期。
[6]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7]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6月版。
[8]葛健:《谈生物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生物学教学2002年第27卷第10期。
[9]周建平:《人文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江南论坛2000年12月第12期。
[10]朱小曼:《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素质》载《课堂.教材.教法》(京),1999年1期。
[11]金缝杨等:《素质教育对传统教学法的扬弃》,2008年2月,网上。
[12]余子华:《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2008年1月,网上。
[13]张岂之:《谈谈人文教育》,北京教育2002年7期。
[14]白冬冰:《试论家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008年4月,网上。
[15]谭炳华:《加强人才的人文教育》中国人才2004年2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