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牧兰
[导读] 对民族交流与交往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系统梳理
        牧兰
        鄂尔多斯市委党校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10

        摘要:对民族交流与交往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对于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开展、促进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将对学术界关于民族交流与交往的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尽可能呈现不同层面的研究动态,从而指出民族交流与交往研究中仍需努力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融合;城市民族工作;
        党中央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要求,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议题,学术界分别从理论渊源、思想轨迹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阐释,从学理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概念界定与内在逻辑解读,从实践上总结和探索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路径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分析
        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既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现实路径,也是构建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作出新的论述,使这一理念的内涵趋于系统和完善。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阐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含义、基本原则、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具体途径等,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在多民族国情、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和制度、现代化背景下,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相互接触、相互学习、相互亲近的过程。通过在社会生活中交往交流,各民族成员“不断吸收彼此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精髓,学习吸收对方的长处和优点,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增进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因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渐次递进的,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民族交往是民族之间相互接触、彼此影响的过程,是前提和基础,为民族交流和交融创造条件。民族交流是民族之间以平等为前提,以互利互惠为目的,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内容,自发自愿地相互呈现和互通的过程,民族交流是民族交往的深化和拓展。民族交融是民族之间通过长期共处,文化上相互认同,情感上相互接近,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多的过程,民族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的目的和本质要求。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民族交融不同于民族融合,虽然民族交融和民族融合的过程都体现为民族之间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多,但民族融合最终的指向是民族差异完全消失,成为同一个民族。“民族融合条件具有多维性”,我们要尊重民族交往客观现实和民族发展能将民族融合作为现阶段的民族政策,否则不但难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而且可能引发更多的民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促进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理论源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源自历史和现实中深刻而广泛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是对我国当前民族关系特点和趋势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提出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路径探讨
        自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述提出以来,学术界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一些问题上多数学者逐渐达成共识,如普遍认为党中央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基础之上,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但也应认识到,学术界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没有触及或关注较少的问题,这也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路径。
        1.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研究。通过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提出、阐述、内涵解读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认为,全面、准确地理解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们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提。目前,学术界虽然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共识,但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尤其是当前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理解还存在争议,还没有得到足够清晰的认识,相关研究仍存在较为分散的情况,理论性和系统性稍显不足。因此,从理论层面上,我们有必要继续进一步探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内涵,通过深化研究并形成一套具有较大解释力度的理论体系。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放到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体系中加以审视,同时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族际交流、文化涵化、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一脉相承的理论中获得启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构建和发展出新的理论和观点,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作出新的理论贡献。
        2.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时性研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时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即使纵观各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与周边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象;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更是经由长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而发展形成的居住格局。但是,目前从历时性角度开展的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专题史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因此,从时间的角度上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时性研究非常必要,纵向梳理和研究多民族杂居地区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弄清民族交往互动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探讨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演进规律、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3.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时性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宏观的理论阐释层面和中观的经验总结,以及微观的个案调查研究三个方面,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多以现有文献与理论为基础,并且主要集中于宏观、抽象的理论研究和中观层面的经验总结,而针对某个地区具体而微地考察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实践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如前所述,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有关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城市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索,以及少数农村多民族社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考察,真正建立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上的针对一个社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状况的研究成果相对还比较欠缺。
        总之,在实证研究上,应当深入到各民族杂居区的具体社区当中,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故事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各民族交往互动的典型例子,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与田野调查方法,从空间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时性研究,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的生动案例,才能最终探索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哪些共性问题和有益经验,也才能最终提炼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路径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赵永亮.关于“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思考———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2019.
        [2]杨小雅.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