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娟 杨俊峰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东关小学 邮编 721300
【摘要】
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阅读 感悟 复述 背诵 积累
【正文】
我们知道,汉语自成体系,有其特殊规律,强调的是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相应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段式储备,说话、习作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表达流畅,语言生动。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古人认为,学生学习课文,不靠教师架空分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加上教师讲解来理解课文。熟读之后还强调背诵,并要求滚雪球般记忆已学篇目。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事实证明,古人这种做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反映了汉语学习的内在要求。应该说,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上乘境界。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加大读书的实践。一般来讲,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2,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强调背诵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学生在自悟、反刍中将自然理解消化当初背诵的语言材料。修订后的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篇数,注重语言的积累: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以此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这反映了对语文教学本质认识的深化,必将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广泛阅读
多读多写,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修订后的大纲在规定背诵篇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
此举旨在用适当增加课文篇数的办法,引导教师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改革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旨在用规定课外阅读总量的办法,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在当今时代,尤其要注意速读能力的培养,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四、重视复述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旨在训练学生系统连贯地表述的能力。复述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因而,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复述根据要求和难易不同,可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要求抓住语言材料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复述,是三者的共同要求。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创造性复述,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善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可让学生扣住“扫兴”、“垂头丧气”、“转败为胜”、“目瞪口呆”等词语,详细复述课文,后作默写词语的练习,并引导学生对田忌何以取胜发表不同看法。如此复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内化语言的机会,使学生理解、积累课文语言材料时,又充分调动起其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自动激活、调出、选择、重组,并在复述中得到检验,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充实生活
“大语文观”提示我们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有限的40分钟和窄小的教室空间及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一本语文书,哪怕学生能倒背如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学生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才是富有鲜活的灵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也才会更有生命的活力。因此,充实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引进社会上的丰富语文教育资源,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让学由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增长见识,锻炼胆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应是语文教学的题中要义。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