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营,宋琴,吴颖,段京利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也关系到高校改革、稳定和发展。新时代的背景下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实中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着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规划不清晰、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竹文化的价值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本文尝试将竹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融于辅导员的激励引导中,运用竹文化的精神和物质、开放和多元文化特质到辅导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中,以避免辅导员队伍现存问题和不足的进一步恶化,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效率、效能和效果。
关键词:竹文化;辅导员;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策略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赋予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新内涵,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宗旨不断明确,国内外风云突变的局势为高校的育人目的带来挑战,这些“变”与“不变”为新时代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在现实当中,尽管近年来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愈发重视,要求各高校按个按照1:200的师生比配齐配足,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归属感不强、职业发展路径模糊、职业能力层次不齐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进程,不利于社会主义大学育人目标的实现。而中国作为竹子的故乡,竹与人类老早就结下不解之缘,并在数千年种竹、用竹、管竹、咏竹等过程中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竹文化,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更能引导人们积极向上、不畏强权、淡泊名利、坚挺不拔。因此,将竹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融于辅导员的激励引导中,运用竹文化的精神和物质、开放和多元文化特质到辅导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中,以避免辅导员队伍现存问题和不足的进一步恶化,深层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效率、效能和效果。
一.优秀传统竹文化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1]。中国有着6000余年的竹子栽培利用史[2]。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的诗词揭示了中华文明史的特殊现象: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同时,竹因独特的自然物性特征,如空心、有节、坚韧、常青、清拔凌云、不畏风霜雪压等,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被人格化,象征着谦虚、气节、坚贞和操行以及柔韧、孝义精神,其内涵已形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禀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3]。
竹文化的价值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之一。竹子作为中国新闻乐见的植物之一,深深融入到“衣食住用行”中,并有大量的诗词歌赋、艺术作品等,并对人们的审美观念、艺术气息、精神气质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辅导员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一) 辅导员专业能力认知
1.基本概念
所谓教师能力结构,国内外学者没有形成明确的定义,本文援引高岩的论述认为“教师能力的结构是指教师能力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4]。”
从前述的定义不难看出能力结构包含了能力和互相关系两大块内容。针对高校辅导员,从其能力的组成部分来看至少包括了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而这六种能力之间密切联系,形成了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支撑闭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同为做好“学生服务工作为先导、管理工作贯全程、教育工作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2.专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一方面丰富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另一方面能帮助辅导员评估、补充、完善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职业活动水平[5]。”由此可见能力结构是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高校辅导员对职业能力体系认知的提升和深入,有助于辅导员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对实现辅导员队伍最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大有裨益,对辅导员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增强职业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最终能提高社会对辅导员的认可度有帮助。
(2)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一是高校不断发展、革新的需求。随着我国高校逐年的扩招,大学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同时高校的发展逐步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阶段,高等教育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而这无疑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需要。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自媒体的逐渐盛行,让大学生获取资讯的路径变得愈发简单,大学生也成为互联网、物联网、新科技的主力大军,信息获取渠道的丰富性和实时性使大学生同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接触更加紧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更容易去追求所谓的平等、批判。这一革命性的信息传播过程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三是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以及个别其他国家盛行,而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无疑会受到国内外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或冲击和影响,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这也要求辅导员要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中必须具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的科学方法。
(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合并和扩招导致高校学生在校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影响,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原来较为单一的行政化管理向社会化管理演变,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当下高校在校大学生00后唱起了主角,他们有爱国热情,但缺乏是非判断力;他们有大是大非观念,但涉世未深易被误导;他们富有激情,但思想容易出现波动;这也让一些反华势力窥视到了意识形态领域影响的可能性。而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幻想、臆想、乱想扼杀于萌芽之中,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至高目标,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确立争取的价值观念,也要做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中国特色射虎主义的宣传。
3.职业素养要求
2017年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三全育人和改革创新、遵循教育三大规律原则、弘扬三大文化、注重理论教育和实 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和实效性[6]”。
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特殊之处,新时代辅导员应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1)学习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能让大学入心入脑,这其中需要各学科、个专业知识的融汇,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首先要认真及时学习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唯有如此方能让自己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与国家保持一致,才能在立德树人工作中不走弯路;其次,要学习最新的关于心理、就业、医保、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方式方法,才能在和学生的交往、管理之中游刃有余。
(2)交际能力
良好的互动沟通是高校辅导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寻找教育的切入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学会换位思考、平等待人、言语婉转而讲话有策略,能在春风化雨般的交谈之中让学生信服、接纳给出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要学会倾听,因为听是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多听才能实现良好的交际效果。
(3)管理能力
此处的管理包含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对辅导员个人而言,需要做良好的时间管理者,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任务繁多,要学会分清任务主次、做好时间规划,不然很难在“工作、学习、生活”间平衡;第二,要能够很好的利用学生班干部、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等,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也无形之中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管理水平;第三是协同育人的能力,要能够团结利用身边的同事、学生家长、社会力量等共同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发展,打通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4)抗压能力
新时代的辅导员,从国家给定的角色来看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从社会角色来看可能是爸爸妈妈、儿子女儿、舅舅姑姑、叔叔阿姨等,从面对的事情或情况来看千奇百怪甚至超出想象,经常的工作是不分昼夜、无论寒暑,还需要面对愈发繁重的各种负担,这样的情况之下需要新时代的辅导员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要能将来自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及时化解,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5)应变能力
主要说的是应急处突能力,纵观这些年的统计数据全国高校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学生死亡事故,其中宿舍火灾、身体疾病、心理问题不正常死亡占多数。而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易出现高原反应等情况,因此及时恰当的处理突发事件能力需要不断的夯实和加强。
(6)创新能力
新时代的辅导员工作要求愈发细致、目标更为清晰,需要所有辅导员对标对表认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一是要适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效果、实现更好的育人目标;二是作为辅导员一定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的工作、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转化为科学研究,能自己做科研、组团做科研、带领学生做科研,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不但能积累科研实效,更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打开新思路,也能为大学生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实现多方共赢。
三.传统竹文化运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意义
(一)竹文化的精神蕴含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
高校辅导员作为对在校大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师资人员,其一言一行无不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竹文化倡导清正廉明、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这样富有哲理的人生思想、处事态度、爱国情怀,不但影响着新时代的辅导员,也更能对新时代的在校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将竹文化有效运用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要认真研究、理解、践行传统竹文化蕴含的哲理性思想和思辨性价值理念,用来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道德情操、文化自信,以促进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观和综合素养,这样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工作激情、热情和创情,也能够影响自己的学生。综合来讲,辅导员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个人魅力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引导,使大学生在接受辅导员管理的过程中受到辅导员个人修养的影响,对高校思政工作影响较大。
(二)竹文化的文化影响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品质和文化信念
竹文化之所以经年流传不休,并在近年来有深化和系统之势,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丰富的竹类资源,已对时代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人们的吃穿住用行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并通过蕴含其中的竹文化和竹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今,内涵丰富的竹文化更适用于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和管理工作,竹有节对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多有影响,竹能“盘根错节”对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有所触达,竹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乐观成长对大学生的受挫抗压有所启迪,竹子能和多种植物共生这样的包容心境对大学生的交际有所提点......传统竹文化中蕴含着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积极的正面价值观,通过传统的文化滋养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层面的升华。同时,中国长久以来在竹子开发、利用、研究中的积淀取得了领先于国际的水平,而今竹文化的不断深入和升华,不但提升了国际话语权,更是在竹文化角度提升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国际话语权,而这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富有深意。
(三)竹文化的精神蕴含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新时代的辅导员生逢其时,但倍感压力,一方面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按照党和国家制定的进程逐步推进,而这样的大步前行必然会引起部分别有用心国家的阻扰和破坏,而高校、大学生无疑会是焦点,因此辅导员应当从岗位身份的角度清晰认识自身职责,充分认识到辅导员“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进程中,承担伟大工程的施工员、伟大事业的质检员、伟大斗争的战斗员、伟大梦想的服务员的职责,要将竹子的精神蕴含和价值观念完美地融入到自身的工作、发展之中,要像竹子一样挺拔向上、乐观积极、有礼有节、坚韧不拔,挖掘大量形式多样的传统竹文化素材,探索多方位路径,获得大学生的认同,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竹文化视角下辅导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一)重视竹文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在于辅导员本身的角色认同、职业规划和积极行动,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少体系化的职业素养,无从谈起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也就无从谈起新时代高校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因此,各高校应依照自身实际,将传统竹文化的精神蕴意和价值内涵通过及时有效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如培训、观摩、实践等,让竹文化的价值内涵入脑入心、认知了解当下的时代需要和能力模型,从竹子的成长外型到竹文化中包含的意蕴,都融入到个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知、职业目标和职业行动,以能从自身悦纳角色、直面问题、积极行动,方能在后续的工作开展中激情满满、收获多多。
(二)加强竹文化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竹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但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的多样性发展,也有助于有机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之中,从辅导员的角度来看无疑能引导他们将竹文化的精髓内华于自身的发展,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无疑能引导他们接受竹文化关于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从活动开展的角度来看无疑能将原有竹主题相关的活动进一步的优化升级,实现育人目标。
(三)创新竹文化理念下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结合
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才能保持文化的创造力和流传度,竹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的系统化和深入化,除开原有的文化内容外,又包括了开发竹子资源方面形成的竹类科技文化、在推进竹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的竹类经济文化馆内容、在竹子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成的竹子生态文化、在竹类种质资源保护方面形成的竹子安全文化等[7]。
竹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的成长成才不谋而合,要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新特点、采取新举措、运用新方法,将竹文化通过形式多样的竹主题比赛竞赛、竹编工艺、竹诗词抄译、竹子相关课题研究等活动,在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文化自信、民族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学生工作质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全面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综上,传统竹文化在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和素养培养中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发挥竹文化的精神蕴含,将其融入高校辅导员工作之中,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多元的教育活动,以引导实现新时代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实现、引导辅导员加强职业认同和职业规划、引导辅导员及时开展各项有效活动以实现新时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筱雄,蒋元淡,肖毓敏.竹子的综合利用[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3,23(4):99-102.
[2]杨艺.校园文化建设下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研究[J].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5.
[3]关传友.中华竹文化概览[J].竹子研究汇刊,2001,20(3):48-51.
[4]高岩.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师能力问题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探索,2005,(4):104.
[5]常睿.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构建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8):70.
[6]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7]李法营;宋琴;董文渊.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民族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世界竹藤通讯,2020,18(2):54-57.
李法营,1985年生,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生态文明教育等研究。
项目基金:西南林业大学2020年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XLDJSZKT047;XLDJSZKT037);中国林业政研会2021年研究课题(1zy21162;lzy21171);西南林业大学2020年度人文社科校级文科项目(WKYB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