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兰冬梅
[导读] 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
        兰冬梅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第四实验学校    551700
        摘要: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的班主任老师都处于一种“费力不讨好”的状态,他们每天都非常忙,但是班级环境却可能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所以,要想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个人成长环境,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发挥自身智慧,优化班级管理方法。
        关键字:班级管理;有效性;实践研究
        班集体相当于学生的另一个“家”,管理好班级,不仅需要班主任付出努力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因为每个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不可或缺成员,要让这个集体健康有序地发展,需要每个成员都发挥作用,而且学生渴望获得成功,渴望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们也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力军。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和经验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有效性。
        一、组织和培养尽职尽责的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班级正能量的主要传播者,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因此,笔者非常重视组织和培养班干部,定期召开班团干部会议,共谋班级发展大计。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创新和发展了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的“三级班长”管理模式,引导他们自主管理,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基。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每一位学生都是班干部,每一位学生都要当至少一天的班长,每一位学生都有平台和机会来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
        二、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正是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刚从幼儿园踏入小学,一些学习习惯也随之带到课堂中,如:不认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还有的学生打瞌睡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来适时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识字为例,如果只单纯地采取“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形式,学生可能兴趣不大,记忆效果也不佳,这时我们不妨可以根据这时期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采用“猜字谜、识字游戏”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告”,我们可以采用“一口吃掉牛尾巴”,再如“晶”,我们可以采用“三天三夜”等猜字谜的形式,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还可以采用“我是识字小能手”等比赛的形式,即教师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读或者教师读让学生听写等,看看哪个同学回答得又快又准,哪个学生获得冠军,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在班级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今的教育,已不再是固守着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育信息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应使学生在信息大潮中处于有益的信息生态环境之中,一直是我们思考并寻求解决的问题。一个班级往往会有它的集体形象,积极的集体形象能给大家自信乐观的心态,学习、做事情有目标,有成效;而消极的集体形象则使学生感到自卑、悲观、失望、无目标、无追求,或是形成自负、猜疑、自我中心等不良性格。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使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集体,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集体,让学生在班级的自我管理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班级的自主管理中成长呢?结合实践,我觉得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但学生的发展又存在着差异,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
        (二)建设班级文化,创造温馨的“家”。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最多的地方,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会使学生高兴来学校,还能呵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从班级这个“家”中感受到温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因此,我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我还经常利用一些课外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才艺展示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四)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学生深受家长的溺爱,不少人都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加上小学生自控力较差、反复性强、活泼好动,很难形成良好的班风。针对学生好强好胜的特点,我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四、用心用情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
        (一)班级物质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笔者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犹如细雨润物,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可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二)感恩的班级精神文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精神。笔者通过主题班会、情景表演、感恩演讲、感恩分享,感恩活动周、感恩活动月、做感恩父母的实事等活动打造一个“感恩、有孝心”的班级精神文化,增强了同学们的感恩意识,班级面貌焕然一新。感恩,是一个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不竭动力,一个有良好孝心的学生不可能变坏。记得,当初班级搞“感恩活动月”的时候,有很多家长给笔者打电话或发信息给笔者说发现自己的孩子变了,变得更加知恩感恩,特别感谢笔者的教育,笔者感受到了教书育人的幸福如蜂蜜一般的甜。
        (三)求知若渴的班级课堂文化
        一个求知若渴的班级课堂文化,会让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心情愉悦,上课舒畅。当一届班主任的时候笔者发现老师喊上课的时候,不少学生懒懒散散,东张西望,东倒西歪,无精打采地喊:老师好!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老师的课堂状态与投入。后来,笔者通过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方式让全班同学在老师喊:“上课”的时候,站直鞠躬并且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喊:老师好!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与老师互动,不仅是言语上的,而且还应是眼神上的,甚至是心灵上的互动。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活动是学校基础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学生领头羊的作用以及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个性培养等方面论述班主任如何增强班级管理的实效性,希望我的论述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雷红.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48.
        [2]梁正银.创建班级管理新理念——班级管理中为何要学生主体参与[J].新课程:教师,20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