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的进程和经验研究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孔建梅
[导读] 建党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孔建梅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建党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求生存”到“求温饱”再到“奔小康”,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生建设,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生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保障。民生建设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人民至上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试图救国救民,都以失败告终。在国内、国际革命的发展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共一大的五十多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九千多万党员,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奋斗目标。人们生活处处涉及民生,时时涉及民生,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也不断变化。从求生存到求温饱,再到奔小康,社会不断发展,民生建设也取得了成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历史的长河里,社会能稳定发展,其原因是百姓安居乐业,反之亦然。民生大于天,民生无小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具体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政策。梳理民生建设的历程,提炼党的民生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解决民生建设的新问题,新挑战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历史进程
        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阶段。对外争取民族独立,对内争取人民解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在这一阶段,解决土地问题至关重要。“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中央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15-116页。],农民最实在,革命热情迅速高涨,踊跃参军,成为革命中的重要力量,还新修水利,增加农作物产量,解决民生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获得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
        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穷二白,民生凋敝。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是重要任务,“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7页。]在中国,对于一个农业国来说,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经济落后,但是依旧重视民生,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农村的“五保”制度、“赤脚医生”等民生项目,初步建立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提出“不改善人民生活,只有死路一条。[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33页。]”发展生产力,解决温饱问题,来解决民生问题。“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解决吃饭问题和脱贫是首要任务;积极促进就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完善社会保障。
        江泽民时期,经济迅速发展,民生事业发展滞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坚持执政为民;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提出科教兴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建立城镇企业职工“五险一金”,不断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胡锦涛执政时期,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是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等民生问题。十七大报告中“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医疗、养老和教育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人民为中心,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更高的追求。十九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9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所以民生建设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从民众的角度来说,就业难、住房难、教育难、养老难等新问题;从社会角度来看,贫富差距大、地区差距大、城乡差距大等新“短板”。精准扶贫,守住底线,完善制度,让人们获得幸福生活。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断实践。借鉴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土地政策,最终解决了土地问题。中国古代民生思想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史为鉴,不断促进民生建设的不断发展。 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民生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保障。从生存需要,再到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不断提高,改善民生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诉求,善和保障民生,使人民更幸福。 民生建设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任务,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根据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民生建设取得了成效。从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求生存、温饱到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轨迹,科学总结民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未来使人民生活的更幸福。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顺利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现在,一百年风雨历程。在解决民生问题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人的需要没有终点,所以改善民生也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从一穷二白,民生凋敝,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站在人民立场,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为民生建设提供基础。发展生产力,才会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到改革开放,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民生建设也有物质保障。除此之外,教育和科技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办好教育,科技不断发展,解决好就业,不断发展生产力。
        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民生建设永恒的价值取向。民生问题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涉及的范围越广,高度重视教育,促进就业,全民医保,重视住房问题,关心养老问题。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生问题伴随着人类生活,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的一百年,民生建设有成就也有失误,汲取正确的经验,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页。
[3]《中国共产党九十年》,中央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15-116页。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7页。
[5]《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33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