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建设现状研究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姜念
[导读] 为实现高校财政资金在公正、公开、的前提下既满足高校建设需求
        姜念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 为实现高校财政资金在公正、公开、的前提下既满足高校建设需求,又达到实现高效、节约的管理功能,探索电子招标采购平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的建设和优化方向。
        【关键字】 高校采购 ;电子化招标平台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于2010年提出了前瞻性指导文件《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 ,意见中指示提为了使国家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先机,要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改革高校教育资金分配的方法,同时加大了专项资金的投入比例,截止2020年底,仅教育部直属高校财政预算资金就高达4260亿元以上,全国所有高校各项财政资金更是突破万亿,如何保证高校资金真正落实到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教学器材更新及学科建设中去,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公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其中明确提出了招标采购项目必须进行信息公开,做到资金使用流向透明。
        同时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于2017年2月联合发布并实施的《“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方案(2017-2019年)》为提高招标采购的透明度提出了可实现的方式,即依靠互联网,搭建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
        一、高校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建设的意义  
        高校资金主要是财政资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相关条规的规定,在广义上来说就是利用国家的资金进行采购等公共物品的购买举动,列入各省市规定集中采购目录氛围内并且达到要求的限额标准以上的就属于政府采购,其余的属于分散采购范围。属于分散采购范围的,采购人可以自行采购或者委托采购代理机构代理采购。一般来说属于政府采购的,政府主管部门会搭建采购审批流程及采购平台,统一监督管理资金的全流程使用过程,而分散采购更依赖于采购人自己的内部监管,如何保证分散采购过程的公平公正以及分散采购管理的廉洁透明就是摆在高校采购部门面前的急迫问题,而搭建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就是为分散采购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高校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的优势
        高校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的产生,是作为落实各高校分散采购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招标工作的落脚点,在操作层面上能够高效地实现各项采购工作,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有效发展。
        1.解决采购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持续提高采购活动的信息公开透明度。
        信息不对称是指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导致活动参与者对特定信息的了解情况和深度是不一样的,部分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因为信息不对称在任何地方总是普遍存在着的,这会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1],在实际市场交易中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在招标采购活动中,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就可能会导致采购人采购效率低下,花钱买不到符合心意的货物。通过搭建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一是将校内分散采购需求与大平台、专业招标采购信息发布网站信息对接,让更多的潜在投标人查看到采购人的需求,在采购环节的最开始夯实基础,实现多中选优;二是通过以电子招标采购平台为主体可以良好的实现信息公开建,设在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上能够实现将项目采购公告、采购文件、采购项目预算金额、采购结果、采购合同以及其他信息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的发布公开,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而且能使得信息公开的内容更加完整,进一步实现分散采购内控监督的规范化。
        2.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电子化招标采购,潜在投标人通过专属的数字身份认证锁可以直接上传投标文件的电子档,避免传统投标时准备的大量纸质投标文件,不仅减少了大笔的文件打印费用,也减少了文件运输的辛苦,更能扩大潜在投标人的投标范围使得全国各地的投标人都能够参与;其次是可以减少甚至无需缴纳项目的投标保证金,目前电子招标采购平台都能与相应金融机构对接,实现投标保证金的电子保函担保形式,与传统的保证金相比,电子保函不仅有着使用方便、内容真实、有过程轨迹追溯、便于监管等优点,还能降低投标人的现金负担,进一步提高投标人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参与度。
        针对采购人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的建设,在项目审批环节整合审批部门节约审批时间。在评审环节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评审的时间效率,电子化评标,只需要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要求上传逐项证明材料,材料一一对应,评审专家便于判定,避免了专家来回翻看标书的评标现状,从方式方法上提升了评审效率,缩短了时间;其次是减少了错评漏评,通过上传的材料和招标文件内容互相对应的关系,评审专家能够独立对投标人的各项响应参数和提供材料进行逐项审查,所有投标人关键信息均由软件自主进行一一比对,并且自动生成了评审信息对照表,客观的项目评分专家间不同时,系统在统计复核时会进行错误提示,由评审的组长进行授权修改留下修改痕迹痕,有效的减少了因评审专家的工作失误而产生的质疑投诉废标,大大的提高了评审工作的质量。
        3.提高诚信体系监督水平,促进主体自律。
        通过电子招标采购平台的搭建,可以减少采购人内部的孤岛效应,一般学校内部采购项目的实施要经过多个职能部门的统一协助,但是各部门的管理制度和职能分工有一定的差异,容易导致配合衔接,信息互通出现漏洞,通过统一平台的搭建,保证了信息的多向流通,能够实现动态跟踪,全流程监督项目立项审批、评审过程、合同签订、履约验收、信用评价、用户反馈、提交发票、资金支付等项目实施流程,信息闭环能够完美实现,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权利寻租的空间和漏洞[2]。
        三、高校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建设的面临的问题
        1.电子平台横向对接困难。
        搭建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是为了实现各层次单位的多向的信息互通,消除信息不对称,但是目前限于国家对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的建设只有指导意见没有强制性规范文件,同时也鼓励不同的开发单位进入这个新领域进行系统建设,因此平台的搭建形式虽然整体上相似,但实际上差异巨大,各地区高校的平台建设都是参考本地区、省份主管部门选择的开发平台上扩展的,因此在在纵向对接上,很少存在身份认证及电子密码锁等问题,但是在跨区域合作上就存在着一定的衔接不流畅问,甚至无法通用等问题。
        2.内部管理问题。
        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认同并鼓励电子化招标采购平台推广建设的文件,但是作为一个新事物,各地区高校的实际制度管理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很少学校出台规范制度,甚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对系统的了解和应用都比较浅显表面,急需培养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员,才能保证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3]。
        四、结束语
        推行电子招投标平台能进一步有效的规范高校分散采购管理监督体系,体现“信息多跑路、各方少跑腿” 的采购宗旨,通过对公共服务平台、交易平台、监督平台的整合,实现对外公众信息公告、在线招标投标交易过程、监督监管部门在线监督的全流程信息化流程,在广泛意义上能大幅度提高高校招标采购的效率,降低招标采购活动的成本,指引着招标采购的最新发展方向。

[1]何建辉 刘长滨.浅析招标投标中的信息不对称[J].中国建设信息,2005(9)38-40.
[2]彭松溪.浅析“互联网+”在高校招标采购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7(3)329-330.
[3]朱杨兴等.高校电子采购与招投标管理系统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5)196-198.

课题:本文系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校级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电子化招标现状研究》阶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9XJKIYB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