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使命牵引:提升中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成效的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万子荷[1] 胡 丹[2]
[导读] 中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具备强烈的使命意识和使命担当
        万子荷[1]  胡  丹[2]
        [1]上海市大同中学  上海  200011
        [2]上海市领科双语学校 上海 201615
        摘  要:中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具备强烈的使命意识和使命担当,既影响着个人理想追求的实现,更关乎着未来国家民族的繁荣和富强。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有的中学生对于坚持使命牵引提升生命价值教育成效的认同度不高,需要创新中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不断培育中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引导他们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和民族兴衰结合起来,开创以使命主题牵引生命价值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使命牵引  中学生  生命价值观  教育成效
        1.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命至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0(20):10.]从生命发展的角度看,教育本身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N],现代教育报,2020—10-04.],旨在引领学生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等生命价值和质量的核心问题。
        2021年2月19日,解放军报发表长篇通讯,首次披露4名解放军官兵在喀喇昆仑高原中印边境牺牲的全过程。他们誓死捍卫国土,用生命践行使命。
        反观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虽是一场世界性的灾难,但让我们懂得珍视生命的可贵,更是展示了一幕幕“使命融入生命”的伟大壮举和价值意义。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青少年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应该担当起“用生命托举使命”的重任。
        然而,近年来媒体频频报道出的类似上海卢浦大桥的学生自杀伤人事件不断出现,不得不引起对中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及其生命价值观形成的重视与反思。
        笔者在前期进行文献研究,初步掌握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认知及其教育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基本理论,自编设计《中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此项问卷调查利用“问卷星”APP在手机微信圈推送,调查对象分别为初一至高三的学生,以及部分老师、家长等,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前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现状,并为探索提升中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成效支撑依据。由于“问卷星”APP自动设置有效提交功能,所以本次调查回收问卷1212份均有效(有效率100%)。
        为了提高对比分析质量,笔者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筛选分组:一是初中组,包括初一至初三的学生共提交228份。二是高中组,包括高一至高三的学生共提交580份。三是成人组,包括老师、家长、大学生共提交341份。四是其他组,共提交63份。
        本研究,一是考虑到“其他组”中可能有小学生等原因,将该组的63份答卷不作为此次的分析问卷。二是重点对中学生(包括初中生228份、高中生580份)提交的808份答卷进行分析。三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将中学生的答卷分别与初中生、高中生的答卷进行部分项目对比分析,以期得出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生命价值观及其教育状况的一些阶段性变化。四是根据需要,选择性将中学生的答卷分别与成人组的答卷进行部分项目对比分析,以期比较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及其教育现状与成人的认知和愿望之间的差异。
         2. 实证调查: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现状
         2.1  调查对象的情况
        虽然本次调查难免存在问卷份额有限的不足,但从各项比例分布情况看,基本保持男女平衡并涵盖初高中阶段各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因此问卷结果同样具有普遍性,问卷效度也是肯定的。具体数据和比例如下:
        (1)男女比例。男生占50.99%,女生占49.01%。
        (2)各学段学生分布。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分别占6.44%、17.82%、3.96%、19.43%、23.64%、28.71%。
        (3)学生所在地分布。其中,上海、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山东省学生占33.17%、28.47%、13.53%、11.88%、3.88%、2.89%。其余省份学生均不足1%。
        (4)独生子女的比例。是独生子女的占39.48%,其余为非独生子女家庭。
        (5)所在学校情况分布。属于省(直辖市)重点学校的学生占9.53%、区(地级市)和县级重点学校的学生占22.77%、普通学校的学生占67.77%。
        (6)家庭经济情况分布。学生家庭一般的占81.06%、困难的占8.79%、比较富裕的占8.04%、很困难的占1.36%、富裕的占0.74%。
        (7)父母学历情况分布。学生父母的学历中研究生占7.55%、大学专科或本科占30.57%、中专占16.21%、中小学及以下占45.67%。
        (8)父母工作地情况分布。学生父母现工作都在本地的占81.06%、其中一方在外地工作的占11.39%、都在外地工作的占2.48%、其它占5.07%。
         2.2  中学生生命观逐步形成,但生命价值认知有待加强
         (1)对待生命存在的认知
        一是经常性思考生命问题不够。从“ 您是否经常对生命问题进行思考?[单选题]”的回答看,经常性地思考生命问题不够(仅占29.08%),但思考频率有所提升(初中生22.81%、高中生31.55%)。
        二是生命要有价值的认识不够。从“ 您对‘生命只有一次’怎么理解?[单选题]”的回答看,大多觉得生命很重要,需要珍惜,但是对比初中生(81.58%)和高中生(67.76%)比例有所下降,尤其是认为“要死得其所,死得要有价值”的比例仅9.78%。
        三是生命悲观迷茫的比例增加。从“您觉得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当前状态是什么样? [单选题]”的回答看,前两项之和为78.71%,表明中学生大多数有好的目标规划,并能不断调整和进取努力。但是从初中生(85.97%)和高中生(75.86%),下降了10个百分点,尤其是持有“觉得自己的前途很悲观,不知道什么才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态度的比例在增加(初中生为2.63%、高中生为6.72%)。
        四是立志生命无价还不容乐观。从“通过这场新冠疫情,您对生命感悟最深的是哪句话?[多选题]”的回答看,选择要“心存感激”“懂得珍惜”“健康快乐”的比例分别为63.74%、50.12%、59.78%,均超过了50%;但是,认为“尊重规律”“胸怀大志”的比例分别为23.76%、28.47%,均低于30%。
         (2)对待生命结束的态度
        一是理解生命的深邃内涵还是不够。从“当您听到各种关于中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后,您的感觉是什么?[单选题]”的回答看,中学生表示“感到可惜”“坚决谴责”“认为不值得”三项之和达到86.63%,表明他们绝大多数对通过极端手段结束生命的惋惜。但是中学生(6.31%)和成人(0.59%)对于“很理解他们,认为他们解脱了,一了百了”的比例可以看出,在成人的视野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值得珍惜。
        二是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还需培养。从“您认为造成有的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有哪些?[排序题]”的回答看,对比中学生和成人的看法,得分较高排在前三项的均为“心理素质弱”“学习压力大”“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但是,对这三项,在中学生的认识中,“学习压力大”排第一,其次是“心理素质弱”“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而在成人的眼中,“学习压力大”排在最后,排在前面的才是“心理素质弱”“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是向死而生的使命意识需要加强。从“您对死亡持有什么态度?[单选题]”的回答看,选择第1项(积极面对)、第4项(用生命践行使命)的中学生累计占了73.51%,表明大多数中学生都能积极面对死亡,有的甚至能“向死而生”。但是选择第4项的不足30%,而且高中生与初中生的选择此项的比例下降了5个百分点。
         (3)对待生命境遇的感受
        一是偏激应对压力时而发生。从“当遇到重大挫折或逆境时,您有过自杀的念头吗?[单选题]”的回答看,选择最后一项“从来没有”的中学生累计占了53.34%,表明偏一半多的中学生在遇到重大生命境遇时不会选择过激的做法结束生命。但是从前三项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选择比例来看,都在增加,累计增加了14.9%,尤其是选择“有时会纠结”的增加了8.49%。
        二是抉择生死价值站位不够。从“若处于生死抉择的时候,您会怎么想?[单选题]”的回答看,选择后两项的比例累计达到91.71%,中学生绝大多数能积极面对生死选择。但是对比初中组和高中组数据发现,选择前两项“好死不如赖活着”和“生不如死”——消极对待生死的比例都在增加,累计增加1.77%;而选择第三项“坚强活下来”的比例,累计下降12.7%。
        三是犹豫回避危险需要关注。从“您对见义勇为行为怎么看和选?[单选题]”的回答看,选择第一项“奋不顾身”的中学生占61.51%;但是,选择第二、三、四项“不提倡”“犹豫”“回避”心态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都在增多,分别增加了2.85%、1.18%、4.38%。
        四是消极观望战争值得警惕。从“如果未来让您奔赴战场,面对危险牺牲,您会怎么做?[单选题] ”的回答看,选择第一项“义无反顾”的中学生超过五成(为50.37%)。但是对比起来,高中生比初中生,只有选择回避性“想办法留守”的下降了2.23%,其它诸如选择积极性“义无反顾”的下降了12.93%、选择观望性“视形势选择”的增加了14.91%、选择消极性“躲藏逃跑”的增加了0.23%。
         (4)对待生命发展的追求
        一是规划生命发展,终极思考不够。从“您在自己未来的生命历程中,最想做的是什么?[多选题] ”的回答看,中学生选择超过五成的有“不做伤害生命的事( 51.98%)”“珍惜自己、尊重别人并关怀弱势群体(67.82%)”“能立志做个文化人、道德人,追求生命的理想(56.56%)”三项,选择不到五成的有“终身学习,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44.18%)”“能思考生死问题,并探讨人生终极关怀的问题(20.79)”两项。
        二是明确奋斗目标,学生不如成人。从“您是否会不断地提高自己学习生活的奋斗目标?[单选题]”的回答看,76.61%的中学生能根据年龄的增长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生活奋斗目标。但是,与成人组选择的90.1%比较起来,还有13.4%的期望差别。
        三是关注幸福指数,个人多于社会。从“您理想中人生的最大幸福是什么?[排序题]”的回答看,中学生除了普遍认同“孝敬父母,家庭幸福(5.03%)”“生活舒适,身体健康(3.92%)”(排在第一、第二位)的生命体验外,还从比较认同 “事业成功,进取超越(2.23%)”“服务社会,报效国家(1.83%)”(排在第三、第四位)的生命价值观。但是,比较而言,选择关注社会作为高幸福指数的总体上还是明显少于关注个人价值的。


         2.3  中学生生命教育扎实推进,但生命价值教育成效需要完善
         (1)生命教育意义的体现度
        一是对生命意义重要性充分认可。从“您认为认识生命的意义对人生重不重要?[单选题]”的回答来看,中学生认为“非常重要”“很重要”两项之和达到91.46%,表明他们绝大多数感受到认识生命意义的重要性。但是高中生(9.48%)比初中生(6.14%)认为“不重要”和“说不清楚”的比例不增反降。
        二是认可和渴望教育比例在降低。从“您个人渴望接受生命教育吗?[单选题]”的回答来看,超过六成(64.85%)的中学生“非常渴望”和“渴望”接受生命教育。但是对比起来,高中生“无所谓”和“不想接受”教授生命教育的比例累计增加了17.80%。
        三是“三观”培育成效不够凸显。从“您认为接受生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排序题]”的回答来看,被中学生接受的生命教育意义,最重要的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而“有利于‘三观’培育”却排在其后。
        四是“家校合作”中校方需努力。从“您认为‘家校合作’在中学生生命教育中的重要性比较如何?[单选题]”的回答看,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占到近七成(占67.95%),而认为家庭重要比学校重要的比例高出了18.3%,可以看成是对家庭生命教育的肯定,也是对学校生命教育已有成效的一种提醒。
        五是各个学段的教育都不能放松。从“在那个时间节点更需要关注抓好中学生的生命教育?[排序题]”的回答看,应该全程关注中学生的生命教育(排名第一),尤其是在中考和高考前(排名第二)更是如此,在期中要求的关注度最低(排名第五),反而在开学时的期望值(排名第三)要高于期末时(排名第四)的期望值(数据显示,无论是初中生或高中生都是如此)。
         (2)生命教育质量的满意度
        一是教育体验感受不强。从“您能否在学校或家庭接受到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单选题] ”的回答看,累计有14.98%的中学生“从没有感受到”“数不清楚”,有近五成(占43.07%)的中学生能够“经常感受到”,但是高中生觉得“经常感受到”的比例下降了15.16%,值得关注。
        二是学校资源利用不活。从“ 您对目前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满意吗?[单选题] ”的回答看,72.89%的中学生对学校生命教育是满意的。但是,高中生相比初中生对此“非常满意”率下降了27.29%;而且累计11.84%的初中生和33.1%的高中生选择了“无所谓”“不清楚”“不满意”,比例增加了21.26%,需要引起重视。
        三是家庭参与关注不深。从“您对目前家庭实施的生命教育满意吗?[单选题]”的回答看,79.2%的中学生对家庭生命教育是满意的。但是,高中生相比初中生对此“非常满意”率下降了12.7%;而且累计11.84%的初中生和24.31%的高中生选择了“无所谓”“不清楚”“不满意”,比例增加了12.47%,需要引起重视。
        四是环境条件改善不足。从“您认为从专业角度看,中学生生命教育最需要加强的是什么?[单选题] ”的回答看,37.25%中学生和33.72%成人都认为,最迫切地是“提供专业的生命教育场所、载体和渠道”。而在中学生眼中其次的是“提升家长的生命教育素养(28.09%)”,成人眼中其次的是“加强生命教育老师的专业培训(占26.39%)”,这有一定的启示。
         (3)生命教育价值的持久力
        一是信仰与信念坚定不够。从“您认为保持中学生拥有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是什么?[单选题]”的回答看,中学生认为保持中学生拥有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是“培养愉悦的心情(占54.7%)”;而成人认为最重要的是“铸就坚定的信仰(占60.41%)”。而两组选择“提供富足的生活”均为最低,分别为中学生组占5.57%、成人组占3.52%。
        二是责任与担当情怀不够。从“您对疫情期间用生命践行使命的医护人员们怎么看?[单选题] ”的回答看,完全自告奋勇学习的只有31.68%,而被动选择等待组织选派的占到64.11%。
        三是成长与成才境界不够。从“您未来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排序题]”的回答看,大多从个人价值实现思考未来的成长成才,希望回馈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得分最低。 重要性排序为“多学知识,实现个人价值”“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为了父母的希望、为父母争光”“希望为回馈奉献社会积累更多的本领技能”。
        四是生命与使命同行不够。从“关于生命与使命关系的话题,您最赞同哪个观点?[多选题]”,虽然超过五成(占54.46%)的人认同“生命践行担当使命”,但坚持“生命与使命同行” 的仅占23.27%,尤其认为“生命与使命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和“生命在前,使命在后”分别占到10.77%、14.23%。
         3  结果分析:使命主题不突出是当下中学生生命价值观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
        目前,对认知生命、享受生命、感悟生命,无论给予的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等,都在不断地推进和完善。但是面对学习压力、生活不顺或沟通障碍等生命境遇时,中学生仍然会出现不少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的现象。从调研情况看,使命主题不够突出,是新时代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及其教育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3.1  自我教育方面——生命责任担当有待强化
        从“您认为目前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单选题]”的回答看,无论是中学生还是成人,都把“提升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实现生命的价值”作为最重要的选项(分别为34.65%、41.94%),而且成人对这个最重要项的期望比中学生高7.29%,这一方面,是中学生的期许;另一方面,又是未来生命教育的重点抓手。
        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个别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够端正,学习和生活动机不够纯洁,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对怎样做人、怎样工作、怎样生活处于迷惘状态,遇到挫折容易走极端,这是个人价值取向发生偏移的原因。
         3.2  学校教育方面——生命价值追求有待提升
        从“您认为哪些因素对生命看法的形成和影响最大? [排序题] ”的回答看,中学生认为对生命看法的形成和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自己——父母家庭——社会——学校——朋友”,这与单独高中组的得分顺序相同。但是对比发现,初中组的顺序为“父母家庭——自己——社会——学校——朋友”。总体看,“自己的思考”影响程度在不断增大。“学校的教育和帮助”排的靠后,而且都是排在“社会思想浪潮的影响”后面。
        再从“您的学校在中学生生命教育中,哪方面最需要加强? [排序题]”的回答看,重要性排序为“设计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分享快乐情绪”“关注生命个体差异,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人格潜能”“创新生命教育活动,提升并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当下学习压力不断增大,造成远离社会、群体单一、生活枯燥,容易导致中学生生活变得机械物化、身心疲惫,加之外界强烈的诱惑反差,容易造成难以接受自身定位并产生悲观思想。如果不能科学地教育引导和合适地调整缓解,使之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就会滋生不良的生命价值观苗头。
         3.3  家庭教育方面——生命质量交流有待顺畅
        从“您的家庭在中学生生命教育中,哪方面最需要加强? [排序题]”的回答看,得分排序中“保持经常的体验交流,感悟并欣赏人生”在中学生认为重要性排在最后,而成人却认为最重要,认识上完全相反,说明家庭在畅通生命教育上还要不断加强。
        中学生都处于青春期,而且大多在溺爱宠爱中长大,尤其是现代很多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出现,容易造成个别家庭疏于从小对中学生的亲情关爱和咨询关怀,直接导致中学生郁闷、压抑、执拗、自卑等心理变化,在困难、矛盾面前,往往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不愿主动去寻求帮助,易走极端。还有的家庭对中学生在学习上的期望值过高,甚至目标要求不切实际,导致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持续高度紧张,让学生内心纠结无助,思想包袱越来越重,无法化解。
         3.4  社会教育方面——生命体验途径有待拓展
        从“您目前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接受过生命教育?[排序题]”的回答看,目前中学生接受生命教育中排名第一、第二的途径是“学科渗透教育”“父母日常交流”。相对而言,“网络宣传媒介”“知识讲座”“社会实践”“心理咨询”几个途径相对接受的偏少,甚至还有“从来没听说”的现象。
        在现代经济、社会思潮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不同的社会文化差异,对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生命追求无疑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中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不能只强调学校和家庭生命教育对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育,而是要主动利用社会教育这个大熔炉,充分拓展生命体验的渠道,不断历练提升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感悟。
         4  对策建议:坚持使命牵引,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成效
        “使命”就是责任,“多指重大的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8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中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未来生力军,肩负起新时代使命,必须在生命价值教育中,强化使命牵引,才能培养中学生这支主力军和突击队将生命与使命同行,用有身之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不懈奋斗,不断延续和传承革命的精神和党的伟大事业,在见证我们的祖国不断走向富强中展现生命的厚度、感受生命的伟大。
        一是突出使命主题的政治性,铸就中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灵魂。履行使命必须回答听谁指挥、为谁服务的问题。使命主题牵引,是将铸就灵魂嵌入中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要在坚守使命担当和历史重任中,教育中学生未来无论处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以坚定的信仰、优秀的品质、过硬的本领和顽强的作风,忠诚于党、服务国家、造福社会。
        二是强调使命主题的目标性,遵循中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根本。立足未来发展,“使命”意味着目标的宏大,必然指向职责担当和信仰追求。生命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党、国家、社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新时代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求中学生生命价值教育首先要通过使命主题的牵引,启迪使命认知、传承使命基因、激励使命意志、强化使命担当,帮助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的问题。
        三是把握使命主题的实践性,拓展中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路径。新时代中学生的生命绽放的黄金时期,正好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高度吻合。相应地,强化使命牵引培养家国情怀,就是及时寻找中学生未来生命历程中遇到疑难困惑的深层答案。只有通过不断丰富全心全意服务人民、舍生忘死报效国家、义无反顾圆梦复兴等教育的内涵和途径,将新时代中学生的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才能让他们抓住时代机遇、争当时代先锋、不辱时代使命,经受人生考验、书写精彩人生、实现全面成长,把生命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0(20):10.
②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N],现代教育报,2020—10-04.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83.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