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慕婵
华南农业大学 510642
内容摘要:名人故居承载着名人的历史和声誉,具有令人景仰的人文魅力。高校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记载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承载了大学建设者的奋斗史,具有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用,挖掘名人故居历史故事,建好名人故居教育基地,对高校三全育人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
关健词:名人故居 校园文化 教育基地
1高校名人故居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高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职责。经过新中国70年的建设,很多大学里有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历史建筑记载着学校发展历程,名人故居承载了大学建设者奋斗史,它们与革命文物一样具有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表现出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刻苦钻研及愿以所学为党工作为国服务的崇高理想。故居既是缅怀老一辈建设者丰功伟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文物保护、管理、收藏、研究的重要场地,是激发教职员工爱校荣校,学生勤奋学习练好过硬本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有效载体。
2 档案视角下的华南农业大学名人故居
195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在石牌中大校内的大别山(现办公楼位置)和龙门山(现图书馆位置)建设教职员独栋小住宅50栋,工程总预算35亿,由广州国营建筑工程公司设计和承建。工程第一期9栋、第二期41栋,项目于1952年底建成,编号住宅区1~50号,1953年入住。工程开建时广州地区院系调整草案还未出台,建成后适逢院系调整完成,华南农学院成立,此批建筑因在华南农学院地域内,故入住的教工皆为华南农学院教授或相当职位人员。
后项目实际拨款为40亿(1952年我国币际改革,旧币1万元相当于新币1元,即实际投入新币40万),1957年续建2层小别墅4栋,编号51~54。
图1.学校档案馆保存的文书档案,档号1955-DZ-6-10
图2.大别山、龙门山住宅区1~50号小独栋排列图
图3.广东省城市建筑设计院1956为华南农学院设计的二层小独栋基建底图(学校档案馆保存)
这批独栋住宅分为甲乙丙丁戊已六种规格。其中甲乙丁种住宅各8栋,丙种住宅12栋,戊种住宅14栋,已种住宅1栋。甲种住宅为4房,已种住宅为7房,其他均为3房,7房住宅后改为3套。单层独栋住宅为砖木结构,二层独栋住宅采用混合结构。这批外观黄墙褐瓦或白墙绿瓦的坡顶小别墅东临鄱阳湖西临洪泽湖,员工入住后在屋前屋后皆种上果树林木,很快就掩映于郁郁苍苍的树木果林中。
小别墅群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环境幽静,中间一条贯穿整个区的南北向主道,1988年新图书馆建成后,此小道成为学校1~4栋宿舍(建于1934年,国立中山大学时期编号为学生宿舍6~9栋)的学生到新图书馆或者三角市常走的捷径。
外形上看,这批建筑与1936~1937年国立中山大学在石牌校区成片建设的东区教授住宅群(华南理工大学地域内,位于五山工行后,现仅存十余栋)类似,其造型、建筑材料、颜色、纹理、质地、结构、装修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整体上看建筑轮廓清晰,体形明快,搭配考究,精致小巧,整个建筑群显得高贵典雅生动,与周围环境高度统一。
这片住宅群历经50多年的风风雨雨。由于1992年学校启动首批茶山区集资建房并于1997年入住,1997年启动第二批嵩山区集资建房也于1999年入住,很多教工搬进茶山嵩山新楼房。另由于1999年国家进行的房改房改革政策,低于3层的校产不进行房改,故2000年后,这片小别墅群成了周转房。位于图书馆附近的一栋小别墅因靠近三角市,还曾被改成建行华农大分行,成为四大银行进驻我校校园的首个营业点。
图4.1992年三角市小别墅改造的建行,2004年拆除
2004年学校图书馆扩建,拆除龙门山附近小别墅。2008年,学校建设综合办公楼,拆除了大别山的大部分小别墅,这批掩映在浓荫下的教师住宅建筑群,现仅留北面靠图书馆的51~54号二层小别墅和东面靠鄱阳湖边的5、6号单层小别墅。仅存的6栋建筑由于结构老化,有的宅内门窗、间隔等构筑物以及地面等因维修或改造而致原貌有所变化,但总体看来保存完好,由于它鲜明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2016年起多栋住宅被确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
图5.办公楼北面的51、52号住宅
图6.住宅区53幢为丁颖旧居,现为丁颖纪念馆、木兰园陈列馆,约286.2㎡。
图7.2016年,住宅区53号被认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丁颖旧居
图8.住宅区54幢曾为赵善欢、杜雷旧居,现为后勤处水电科办公场所,约278.5㎡。
图9.2019年住宅区54号外墙挂上了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华南农学院住宅群的牌子。
图10.住宅区51栋为李沛文副院长旧居,现为学校教工法律援助中心,约150.3㎡。
图11.住宅区52幢为杜雷书记、院长旧居,现为保卫处值班房,约150.3㎡。
图12.鄱阳湖边的5号和6号住宅,现由校友会管理,为校园纪念品出售点和校园参观休闲点,出售校园明信片、手绘地图等纪念品。
图13.住宅区5、6幢现为华南农业大学印象华农文化体验店,约278.5㎡
图14.住宅区6号墙壁上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华南农学院巢湖路独立住宅的牌子(2016年)。
3开发高校名人故居的意义
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革命历程,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理想信仰,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近日,习总书记指示我们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和平时期的高校,可能缺乏革命文物等教育载体,但绝不乏名人素材,和平时期的名人故居和战争时期的革命文物具有同样的感召力。挖掘整理宣传和建设好高校名人故居教育基地,有利于启迪学子效仿先贤科学奥妙无穷引领探索,达到“传承文明,先贤丹心赤诚献桑梓,开拓创新,后学豪情洋溢报中华”的效用。
[本文系 2019年广东省档案局科研项目“爱国奋斗精神驱动力下的校史口述档案资源建设”(项目编号:YDK-228-2019)、2013年广东省档案局科研项目“广东农业高校已故院士档案资料采集、数字化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YDK-65-201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