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育训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刘国民,申莉,黄梅
[导读]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刘国民,申莉,黄梅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等都是职业教育实践中常见问题。依托四川高速职工转岗培训项目,探索 “育训结合、德技并修”培训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育训、德技并修、课程体系、转岗培训

        一、背景
        伴随着“双高计划”落地,我国职业教育的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面对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不能有效匹配﹑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育训结合的体系建设和制度标准不够健全等问题,不少职业院校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1]。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 [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 [3] 。
以往校企之间以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为辅的传统合作模式显然很难适应新的产业发展形势对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以及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新需求。为此,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智慧高速公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在于2019年10月在我院启动。该项目主要针对大量的将面临再次“择业”高速公路收费职工。该项目为期两年,采用全脱产方式进行培训,重点培养具备适应智慧高速公路管理的技术技能,能够胜任智慧高速管理及施工管理岗位,以及智慧高速信息处理与管理岗位的高级技术和创新人才。该项目是校企深度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并举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的探索。
        二、“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课程体系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从广义上讲,同职业教育中学历教育一样,转岗培训也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主要通过对转岗职工开展教学或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等方法,使转岗职工形成能够胜任新岗位工作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而转岗职工培训区别于学历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要把企业发展和岗位工作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为提高转岗职工的素质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常识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从而使转岗职工具备新工作岗位要求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观念等,使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工作实力。
        据此,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对智慧养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归纳为三维度的能力塑造(见图1)。具体来讲包括生活维度、职业维度和社会维度,在培养岗位核心能力的同时,关注通用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确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教学对象分析
        转岗职工培训的教学对象均为各高速及省道收费职工,从学习理论角度他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个体差异大,主要体现在年龄、学历、专业等仿方面,一个班级中个体年龄差距大,意味着他们的阅历、学习精力等都有明显差别;同时班级中既有本科毕业生、也有中专毕业生,他们的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基础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还有就是专业差异,他们中既有工科毕业生、也有理科和文科毕业生,做事方法和思维都不尽相同。二是专业基础教差:该项目80%以上学生之前学习的专业均非养护相关专业,即使有相关专业毕业生经过多年收费岗位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较弱;三是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和功利性强:转岗培训对象学习目标明确,他们经过层层筛选进入项目,目标就是要重新获得择业机会,具有较强的内生动力投入学习过程;四是学习干扰因素多:由于职工培训的特殊性,教学对象大多数都已经建立家庭,之前工作和家庭的琐事使他们很难再像学生时代一样全身心投入学习。据此,要做好该培训项目,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对象特点,明晰目标,丰富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3、基于“工作任务”的育训结合、德技并修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培养胜任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为目标,构建“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养护课程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职业叫教育一部分的培训课程亦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         [4]。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明确了方向。所谓德技并修,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所融入的“意念﹑德性、技艺”等身心要素的融合状态﹐与大国工匠“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的内涵一致[5]。职业教育强化“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意识,就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同时,又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成为能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6]。人无技不成、无德不立,显然我们在强调修技的同时,必须把立德放在首位。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通过校企合作,在岗位能力训练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主要通过以下三点予以实现。一是通过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中扮演角色,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高职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二是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体验企业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经历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身份、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出职业精神在职业活动中的真谛。三通过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授课内容,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如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宣传著名工匠人物的先进事迹﹑讲座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深化实践、加强教育来达到德技并修意识强化的教育效果,具体构建思路见图2。
        4、育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养护产业转型升级和能力特性要求,智慧高速养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未来智能交通行业,从事公路养护的设备安装、调试、工程实施与维护等工作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构建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的系列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将课程划分为通识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综合能力课程四个主要课程模块。在课程的构建中包括职业习惯教育、职业创新意识、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人文美学教育、心理健康、法制法规、思想品德教育等课程,同时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通过校内外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情景,为将来就业储备好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为转岗做好充分准备。


        三、结语
        智慧高速公路养护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 探索了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并举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新途径,200余名养护专业学生顺利结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学生实现了再次择业,企业获得了亟需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交通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为同类院校类似项目提高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兵,周启忠. 职业教育育训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79-8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4)[2021-04-20]. 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3]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2021-04-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庄西真.新时代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意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21-24.
[5]刘惠芹﹐王晓红.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58—59.
[6]刘宝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技并修有用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19 -20.

[基金项目]: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教学专项基金项目“道路桥出工程技术专业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级课程模块开发的研究与实践”(2020-JG-14)、育训结合项目“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育训结合、德技并修’课程建构与实施”(2020-JG-48)。



[基金项目]: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教学专项基金项目“道路桥出工程技术专业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级课程模块开发的研究与实践”(2020-JG-14)、育训结合项目“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育训结合、德技并修’课程建构与实施”(2020-JG-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