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设备的故障诊断及维修方法 陈超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9月中   作者:陈超
[导读] 随着供热事业的迅速发展,供热系统的安全事故也在许多城市频繁发生,成为危害较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不但严重影响了广大热用户的正常生活和生产,而且给供热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引起充分重视,把供热设备的故障诊断及维修方法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

青岛顺安热电有限公司  陈超  山东省青岛市 266109

摘要:随着供热事业的迅速发展,供热系统的安全事故也在许多城市频繁发生,成为危害较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不但严重影响了广大热用户的正常生活和生产,而且给供热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引起充分重视,把供热设备的故障诊断及维修方法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
关键词:供热设备;故障诊断;维修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供热设备的内部组成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各个系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虽然其运行效率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一定提升,但是故障发生频率并没有减少。工作人员应当细致地了解供热设备在运行中经常出现的故障现象,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排除和维修方法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从而推动供热设备的正常运行,最大限度降低故障的影响和损失。
        1供热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1.1直观性检查
        直观性检查是工作人员在故障诊断中的第一步。在该阶段,工作人员需要仔细检查设备的各个部位和零件。以电气设备检查为例,需要确定熔断器是不是被烧毁、元器件是不是裂开等,同时要注意,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供热设备处于断电状态。
        1.2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
        通常情况下,供热设备的软件系统出现故障,并不会发出警示信号。因此,这对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就比较高,工作人员需要对软件程序进行合理、有效的判断,然后再进入到程序中修改录入。如果是硬件系统出现故障,维修人员就需要观察指示对其定位和判断,而后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1.3设备仪器仪表故障
        如果设备中的仪器仪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故障,那么工作人员应当借助电工仪表工具,对设备的电流、电压等进行检测,从而有效地确定故障位置,确认其故障类型和解决方案。
        2供热设备故障维修方法
        2.1参数调整法
        在运行中,不同设备的各项参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这些具体的数值也是可以人为输入修改的。因此,为进一步提升供热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就要求工作人员对各个设备参数实施动态监控,并及时调整不合理的数值。通过动态监测,查看各项数值是否处于合理范围内,一旦某个参数超出合理值,那么该设备内部的某一个位置可能出现故障。因此通过对数值进行调整,就能使设备恢复到正常的运行状态。
        2.2备件置换法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对供热设备的故障进行全面的分析,如果故障的位置为印刷版电路,那么就应当对其进行及时更换,这样整个供热设备就不会受到不利影响。在更换备件过程中,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注意将所有设备断电,以能够安全操作,减少潜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在更换配置的时候,还要对其设定状态、具体位置准确记录,以能够使得设定状态和更换之前保持一致,不会影响到后期的应用。此外,在更换完成之后,还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及相关资料,并下载对应的操作软件,熟悉各个步骤并严格按要求进行,避免因为操作失误造成的问题[3]。
        2.3交叉换位法
        该方法属于控制变量法,如果工作人员对一处故障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不能准确判断元器件是否出现问题,并且也没有对应的配件进行更换。此时,就可以更换相同类型的元件,观察供热设备的后续状态。如果在更换之后,供热设备依然没有恢复原状,则证明元器件并没有出现问题。采用交叉换位法作为维修方式,无论是在硬件接线的交换还是在参数的更换中,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按步骤操作,综合考虑影响因素,否则会因为不必要的人为错误扩大故障的影响范围,加重故障后果。



        2.4应急处理法
        随着供热设备的智能化升级,其在运行过程中还有可能因为各个软件之间的不兼容,造成系统故障,这对于工作人员的维修难度来说较高,需要耗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重新启动的方式对设备故障进行紧急处理,确保其能够暂时恢复正常运行,再依次对软件故障进行检测排除。
        3提升供热设备运行效率的对策
        3.1转变维修管理模式
        相关企业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维修管理模式,积极制定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机制,凸显工作人员的责任主体,并通过点检定修制,全方位展开预防性维修,从而实现资源上的优化整合,提升维修工作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个别企业的供热设备数量较多,且系统都很复杂,因此还可以设置专职点检员,定期对各个设备进行预防性的检查和维护,观察并记录各个设备的具体性能和经济指标,结合日常工作内容,强化对供热设备实施劣化倾向管理。例如,工作人员依据其工作性能和重要程度,将供热设备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设备主要是日常故障问题较多,对实际供热效果影响较大的设备;B类是指各方面性能处于中等水平的设备,C类是指性能较好,平日很少出现故障的设备。通过这样的分类,对A类设备采取事前预防性检修,并增加检修频率,不管是不是存在故障,到了一定的使用期限之后,也需要对其内部零件进行更换;对B类设备需要将预防性检修和预知性检修相结合,并结合设备的实际动态变化,定期对其检查维护;对C类设备主要采取事后检修模式。
        3.2规范维修步骤程序
        为全方位推动供热设备维修工作的持续化开展,企业还需要构建一套实用性强、便捷操作的维修程序,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将维修内容落实到个人,并为维修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不断完善操作过程,以此来提升维修成果的高效性,避免各类损伤问题而影响设备使用。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必须规范自己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不要抱着消极的态度和不重视的心理,而是要增强对设备运行的预见性,科学分析供热设备运行的全过程,并对其运行规律和各个零部件熟悉掌控,尤其是针对经常出现的故障问题和具有特殊新的故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应急措施。此外,在安装调试环节,工作人员还要提前收集相应设备的各项数据,深入分析各项数据,以具体掌握各个设备系统的参数。通过这种数据分析的方式,不仅有效提升了操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还能提前明确具体事宜,从源头上提升维修维护的质量。
        3.3制定设备管理标准
        结合供热设备的实际情况,健全各种设备操作、使用和维修规程,制定具体明确的岗位职责,制定各种考核管理方式,以全方位做到设备维护有人管、技术资料有档案。为进一步推动各项维修工作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可以将员工工资薪酬和考核制度相挂钩,通过各种指标检查和考核方式,不断提升职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供热设备各项指标的完成度。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配置多样化的仪器,组建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并引入数据采集器等先进技术仪器,这不仅能加强对供热设备的实时状态监测,还能将各项数据准确上传到档案系统中。通过对各项数据的积累,进而应用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在必要时候为维修提供参考建议。
        3.4严格开展预防性维修工作
        供热单位在开展预防性维修工作的时候,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小组,积极招聘更多有经验的维修人员,通过岗后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计算机等专业的学习班,不断提升已有维修人员的整体水平。要求各个班组每天巡回检查供热设备,认真仔细填写各种原记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做好上下班交接工作,为供热设备的管理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4结语
        对供热设备的故障进行合理判断和精准维修,不仅能有效降低故障发生概率,还能提升其运行质量,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工作人员需要结合供热设备的实际情况,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以在维修过程中尽快解决问题。同时,供热企业还要转变供热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构建预防性维修工作程序,制定规章制度,要求员工严格按步骤开展工作等,从而减小供热设备的停机率。
参考文献
[1]张华志.供热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13):13-15.
[2]陈万民,王佑林.供热设备预防性维护维修方法[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8(20):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