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左晓蕾
[导读] 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教育的转变
        左晓蕾
        诸城市第一初级中学 262200
        摘要: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教育的转变,充分展现了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思维的不断革新。围绕着培养怎样的人才问题,众多教师在不断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明显的思想性和育人性的特点,能够培育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在当前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科学性,其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治观念的重要手段,而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提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如何在核心素养基础上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就成为教师亟须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素养,核心素养综合包含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造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养成贯穿学生的整个教学生涯,并不是在某一个阶段就能够直接养成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需要一环紧扣一环。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在法治社会,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都应该合乎法治规范,不能超出其范围。初中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和思想观念养成的关键期,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通过生动的案例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将思想道德培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核心素养,帮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综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优化课前导入,塑造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首要素养内容,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并在独立思想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在社会中获取更好的评价,具备与他人友善交往的能力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导入的环节,利用趣味案例或新闻热点,引导学生在案例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从而规范自身的思想与行为。
        例如,在学习“遵守规则”这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趣味化的导入环节。首先,我在网络中搜集了大量人们违反规则的搞笑视频,并且进行剪辑后作为课前导入的情境案例。其次,在课上将试听文件播放,在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的同时,我从中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引导,案例中一个年轻人骑自行车等红灯过马路,但是却越过了线,有记者对其进行采访,质问其为何在等红灯时越过白线,然而该年轻人却回复“因为我要闯红灯啊”。这样的案例虽然令人哭笑不得,但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回答呢?有的学生选择退回线后,有的学生选择承认错误,而这时我便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没有人采访,你们还会退回去吗?在这样的提问下,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不仅认识到了规则并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道理,更从中吸取了深刻教训,成为塑造道德品质的重要过程。
        (二)倡导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实现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塑造,提升初中生法治素养,这是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达到上述的目标,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案例,营造良好的案例情境,确保学生有良好的案例体验,就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使学生感受到课程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公民的权利”时,教师设置了对应的案例探究版块。假设张华父母的工资收入处于当地城市的中等水准,他的爷爷奶奶已经退休,但是每个月可以领取一定额度的养老金,他的爸爸最近当选为区域的人大代表。早餐之后,张华就去上学,爸爸妈妈就去上班,爷爷奶奶就去公园散步,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在案例情境被学生所了解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分别阐述上述各个人物都有哪些权利?学生对案例的情况展开分析,发现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权利,比如张华作为初中生,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张华的父亲,有着被选举的权利;父母去上班,有着劳动的权利;爷爷奶奶退休可以获得一定的养老金,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课文中提及的宪法保护的公民权利,多数是从宏观角度来概述的,有着比较强的抽象性,而在上述的案例情境中,学生能很快将对应的权利细化出来,并且与自身的生活相联系,促进实际知识体系的构建。依靠上述案例教学的推动,学生对公民权利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学生开始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自身的权利会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要具备法律意识,在对应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要懂得使用法律武器去保护自身的权益。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援引“人人有权,其国必兴,人人无权,其国必废”的名句,要求学生结合案例来探讨这句话的含义,并且讲述自己对于法治的感受。在这样的课程总结阶段,学生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创设出来的法治情境,能够促使学生思考法治的必要性,继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价值观,这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经之路。
        (三)借助时事政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重要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养成关心国家时政的习惯,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适当引用时事政治,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具体的事例向学生传达教师的观念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分析问题,让枯燥的理论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也便于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
        比如,《开放互动的世界》教学时,教师便注重了时事政治的运用。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便是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都不是孤立发展的,世界是紧密联系的,各国之间休戚与共,需要合作发展。面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共同家园”教学时,便引用了我国近几年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导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国际合作的互利共赢,教师出示了“一带一路”辐射国家的经济增长数据,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经济增长认识到了“一带一路”的巨大作用。并且通过列举这些国家与我国交往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多国之间合作共赢的好处与开放互动的必要性,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深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运用熟悉的材料进行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在发言时有话可说,有亲身感受作为表达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将情感体验转化为道德思想,将道德思想转化为道德行为。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受益终身的能力。初中生的素质与教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与道德品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学迪.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20(20):84+86.
[2]章玉菱.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分析[J].华夏教师,2019(33):61.
[3]陈福海.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路径探析[A].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C].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2.
[4]张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浅谈[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16):53.
[5]丁家力.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8(06):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