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万先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毕节八中 551700
摘要: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期,社会极度缺乏创新性人才,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要遵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农业生产、医学、日常生活等方面,与人们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过不断探究,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开发。
关键字:初中生物;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创新能力,让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向,在面对同一事物时有不同的思考角度,这样发展下的学生才可能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推动祖国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教育,希望培养的学生是具备自己的特点的,具备自己的能力,所以应该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去进行有效的培养,还需要老师不断去尝试和探索,从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来有效的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看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是发展认知和引导创新的手段。新课程改革,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是起一个向导和顾问的作用。要尽量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怕教不好学生,就怕没找到更好的方法。
二、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株绿色植物,最好尽量具备六种器官。可以考虑选择一株带有六大器官的盆景。学生看到了盆景尤其是看到上面还长有果实时,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都积极地、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思考着这株盆景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然后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并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浓厚的求知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唤起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自由、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课堂环境中才能主动地学习。同时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和应用》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诱导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在教学开始前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关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应用图片,以及几种新鲜的水果和玉米粒。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已经学过的有关生态因素、种子萌发、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相关知识点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组织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生产有关实际例子。通过我这样有意识的创设环境,学生就能快速地融进课堂学习活动中,同时在我的引导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积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生物知识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答案,但是要提出一个问题,就要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这需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将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不要迷信于教材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3]。
例如,在学习初中生物关于蒸腾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发挥引导者的职能,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树木为什么在秋天会落下?为什么植物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被晒死?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将所有学生集合在一起,通过集思广益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之后,教室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知识进行思考,寻找正确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产生新的疑问:在森林周边地区降水明显多于其他地区,这是为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急着为学生解惑,进行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动脑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五、发现创造型学生
在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学生具有奇思妙想,可以创造和发明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老师不应该去忽视这类学生,往往是这类学生会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老师在实际教学时,应该多去观察,对于那些具有奇思妙想的学生多去鼓励,合理地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那些热爱发明和创造的学生,老师应该多去给与帮助,鼓励他们不断去改进自己的发明创造,多去展示,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在以后能创造出更多好的东西为社会做贡献。老师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学,而应该去发现学生,去培养学生。我们想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对待创造型学生也是很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一生学习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生物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课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淼芳,吴文珊.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思考[J].小作家选刊,2015(28):2.
[2]林应秀.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