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阅读模式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吴婕
[导读] 传统的古诗文阅读教学,总是让很多老师困惑和矛盾:一方面
        吴婕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  

        传统的古诗文阅读教学,总是让很多老师困惑和矛盾:一方面,希望古诗文知识落实到位,所以一个个词语解释,一个个句子翻译,一段段内容分析,虽然古诗文的知识点落实巩固了,但讲读过精过细,不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趣味性全无,形式完全雷同,教法千篇一面,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希望打破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常规,形式看似新颖,课堂气氛也特别活跃,但阅读形式碎片化,阅读实践游离文本,点到即止,课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不多,临近考试,又恢复到词语、句子的整理记忆中去。

        一、激趣课前五分钟,拓展古诗文的广度
在学生的既定印象中,古诗文的学习是相对无趣的。一是不太好理解诗文内容,二是时间相对较久,难以引发共鸣,三是上课方式单一,基本上离不开反复背诵。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古诗文阅读课的印象改观呢?
笔者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以新颖多样的活动形式,做好课前热身,做好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前奏,不啻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有四篇古诗来自《诗经》,它们分别是《关雎》《蒹葭》《式微》《子衿》。首先,我对《诗经》一书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然后就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针对《诗经》的经典诗篇,每节课都要进行课前五分钟的分享。当然,分享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赏析诗篇,可以诵读诗篇,可以咏唱诗篇,也可以表演诗篇内容。当老师选定好范围,提出具体要求之后,学生的表现真的出乎意料的好。
        
        二、聚焦内容和背景,归类古诗文的题材
        要知道,古人在诗文创作中,呈现同类题材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不过,面对相同的诗文主题,不同创作者诗文的主题、立意、意象、语言风格却不尽相同。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古诗文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边塞征战、咏史怀古、爱国情怀、送别、爱情等。因其创作的背景不同、创作者的性格不同等因素,诗歌也会风格迥异。但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以“求同法”或“存异法”因势利导,课堂也许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也为学生更大程度上提供了开阔的思维导向。
        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古诗中,有两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和《送友人》(李白),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渭城曲》(王维)、《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这三首,设计了同一题材的群文阅读课。
        为什么选择这五首诗?笔者认为,同样是送别诗,王维的《渭城曲》、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表达的是离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与不舍,带着淡淡的伤感和惆怅;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体现的则是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表达了一种旷达乐观的胸怀。而李白的《送友人》则立意更奇,看似送友,实则故乡水送“我”远行。想象独特,赋予了江水人的情感,让人击节赞叹。
        因此,课堂的构架从浅入深,由“送别之人——送别之景——送别之情”三方面入手,带领学生一步步在诗中探寻内容,于叙事写景中,层层鉴赏,细细品评,再于抒情议论句中,探究其写作背景,真正理解千百年前诗人的感情,走进他们的内心,去寻找触动我们灵魂的诗句。在这样的整理与思索中,我们能发现: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也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或许有所不同,但“文为心声”,只有真实细腻的情感,才能通过风格迥异的语言媒介,仍汩汩流泻而出,为后人所赞叹。


        在教学中,以同类题材为载体,将同题材不同主题不同情感表现的诗文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既求同,也存异,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材中诗文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古诗文核心素养。

        三、探索矛盾与辩证,深究古诗文的中心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如果不充分体现“工具性”,没有语文味儿;如果“人文性”缺失,也定然缺少直达人心力量的精神。而要做到两者的“高端融合”,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以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主题,让学生于矛盾与辩证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在逻辑自证中探索文章的中心。
        
        四、延伸作家与作品,构建古诗文的体系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将该诗人相同类型的或不同类型的诗文联系起来进行群文阅读。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诗文的内容、主题的理解更为深刻,还能让学生对该作者的写作风格有比较深入的感知,对该作者的整体形象有更丰富全面的认识。  
例如:部编版八年级教材中,选录了“诗仙”李白的两首诗《渡荆门送别》《送友人》,也选录了“诗圣”杜甫的两首诗《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在一直坚持的课前五分钟诗文鉴赏中,如果要分享学生喜欢的诗词,一定离不开唐代诗歌的两座最高峰——李白和杜甫。所以,在要求学生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作品进行分享鉴赏后,笔者在上学期和下学期分别进行了一次关于两位诗人作品的群文阅读,方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更真实的触碰这两种思想,更深刻的感受其写作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的高贵性。
        尤其是关于的李白诗作的群文阅读课,司艳平老师的群文阅读课给笔者不小的启发。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唯有夸张识君心,海上明月送君行》的群文阅读课,在题材上具体以李白的送别诗为阅读对象,并增加了李白诗文中的典型意象归纳,给学生在理解李白诗作,实现自我创作等方面都提供了一些启发。
        首先,笔者从学生所学的李白送别诗导入,设计了一个“李白诗选”活动,请学生以“飞花令”的形式,说说已经学过的李白送别诗,如《渡荆门送别》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诗句都让人印象深刻。为何能达到此种效果,让读者印象深刻?一方面,主要是运用了夸张、比喻、想象等修辞手法;另一方面,李白诗篇中独特的意象选择也让人觉得风格独特,那是很“李白式”的表达。
         紧接着,聚焦李白送别诗中的“夸张”修辞,带领学生分析夸张的三大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在李白送别诗中的运用,并在朗读品味中仔细体会李白式情感的表达方式。因而,即便是送别诗,李白的诗仍然情感跌宕起伏,纵横捭阖,天马行空,让人一见难忘,再见倾心。
        最后,请学生试着模仿李白的写法,运用夸张等修辞,借用“月”的意象,来创作一首小诗,来评价这个光耀千古、诗骨铮铮的李白形象。
        在这样的群文阅读中,通过“聚焦法”为学生搭设了一个个“台阶”,引领学生尽量在语言训练中完成思想情感的“升格”,从而明确李白其人和其诗,更丰富立体的感受李白的性格特点和诗歌风格。  
        总之,在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打通教材内外,深品细读,精心选文,关注文本,也要有大格局意识,着力引领学生挖掘出古诗文的诗性、诗趣和实感,着力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开眼、养心、启智的过程中,丰厚他们的人生底蕴,赋予他们走向人生远方的力量!

[1]张晓容。中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