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奎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五台乡廖河小学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作为教师应内修师德,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手中有法,俯下身去,齐心协力,持之以恒的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浅谈 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时常在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进入新时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疲惫不堪的分数奴隶,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立德”之所以被摆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道德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为什么成为一名教师,我要做一名什么样的教师?这是师德的实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实践育人呢?下面结合我的认识和自己的教育实践谈些体会。
一、内修师德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范也!“立德树人”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指向,“育人”是要通过人去进行的,但在教师自身的“灵魂”遭到社会普遍质疑、“补课经济”盛行的今天,“立德”要先立教师之德、立“人类的灵魂”之德,立作为教育主导之德。即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执教、以德上岗。教师只有做到立德树人,以德为本,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才能更好地培养一代又一代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二、心中有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 ,教育是爱的事业。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对教育的爱的理解。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在学生的监督之下,并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爱是教育的动力。爱学生能激励教师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去实现自我的人生追求。教师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教师职业道德的升华。
三、眼中有光
“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社会主义建设者又何止三百六十行。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人才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特长,都有闪光点,都可以取得成功。要善于捕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长激彼短,争取迎头赶上。
成功的教师尤其理解赞美的力量,知道如何赞美他们,促使他们做正确的事情,平等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使他们的内心都萌发出追求成功的欲望,从而转化为追求成功的信念,要适时、适地、适度地予以褒奖,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让激励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坚定一个信念:“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一定能做到”,激发学生强大的内生动力。
四、手中有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学生也有不足之处。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学困生和特质学生。坚持依法执教、因材施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学管理过程中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透过学生的日常诸多表现,发现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根源,实施一人一策,精准施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五、俯下身去
“亲其师,信其道”。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自己课讲得好,学生就能学得好,其实不然。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感知敏锐,思想活跃,积极向上。由此可见,教学是否成功,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若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需要,不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不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而是一味指责,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影响双方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用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其交心谈心,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让他们接受你的教育和引领,获得教育的成功。
六,齐心协力
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老师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教育从来就不应该窄化为“教知识”、“教文化”、“教技能”,它包含着更为重大、深远的使命。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立德树人不仅仅只是德育老师的事,它是所有教师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进入新时代,面对新需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七、持之以恒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就是老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每个班或多或少都有后进生,转变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付出的辛苦要多得多。把一个上课秩序差调皮捣蛋的孩子,变成一个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的孩子,需要老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许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就触动了下一个学生,唤醒了另一颗灵魂!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用灵魂唤醒灵魂,用梦想激发梦想,用激情点燃激情。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用爱创造奇迹,用心静待花开!
我们深知,试卷会渐渐发黄,成绩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但道德--这种特别而美好的东西,却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熏陶和培养才能拥有。让我们每一位老师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激情,做好育花的事业,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去做平平凡凡的工作,眼睛向内,敬业奉献,提高素质,超越自我,用心去打造学生的明天,做一名“立德树人,做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学生爱戴、社会称道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