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体德兼备的实践策略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   作者:渠建江
[导读] 在目前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当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普遍的
        渠建江

        新疆石河子第二十中学   832000
        摘要:在目前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当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普遍的,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质,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更加具有团队精神,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德育渗透要与实际的教学环境相吻合,把握德育与体育之间的关系,保证德育渗透可以被学生所理解认识,从而使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有身体素质的成长,也有道德品质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体德兼备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体德兼备;实践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离不开德育教育,这也是小学低段教学培育的最佳时期,德育教育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力,培养优秀的行为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实现小学体育教学让学生做到体德兼备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
        (一)在常规活动中渗透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身体、心理等方面还在生长发育中,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在课前和课后这两阶段,要求学生将体育课使用的场地清理干净,结合本节课所用的体育器械提前准备,使用完后一定要轻放轻拿,将所有器材放置指定位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物品等,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发生损害器材的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
        (二)在体育游戏中渗透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加强训练任务,对于小学生而言一节课下来有些吃不消,而且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心理排斥感,逐渐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然而,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来完善,提高当前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引进一些体育有些来烘托课堂学习氛围,能够极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于游戏中,在游戏中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建立小团队,团队之间有较量、有竞争,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传递体育精神,讲述一些运动员为体育事业奋斗终身,为国争光的经典事例,根据教学内容能够灵活插入,做好知识的衔接,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在田径训练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刘翔在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以12秒91的成绩夺得冠军,引入实际案例激励学生在长跑训练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锻炼学生吃苦耐劳、逆流而上的精神。
        (四)在教学评价中渗透
        当在体育教学接近课堂尾声时,一节课的运动量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大,消耗大量的体力,需要进行缓解、放松,这时教师应当给学生讲一些有趣味的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正确缓解的方法。

教师在末尾时对整堂课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在评价中激励学生,并渗透德育教育知识,做任何事情要善始善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体育精神。
        二、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体德兼备的实践策略
        (一)体育项目教学,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国家运动员的数量、专业运动队的数量很多,其中不乏一些高水平的运动员,如跳水项目,我国运动员常年保持世界前列;乒乓球项目更是在世界大赛当中斩金夺银。但是另一方面,在一些特定体育项目上我们的体育运动员又难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例如,田径、足球等项目的国际大赛成绩就不尽如人意。这启示我们体育教育的开展不光要以科学的体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同时还应通过体育精神的弘扬,鼓舞更多的体育生学习这些弱势项目,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体育运动员。
        在体育运动当中,体育精神是十分关键的。我们可以经常在电视画面当中看到,两名针锋相对的体育运动员,一方的实力是十分强大的,压倒性的,而另一方的实力可能稍差一些,导致二者的竞技过程显得一边倒。然而实力稍逊的一方却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即使输掉比赛却也可以赢得对手的尊重,获得观众和评委的赞扬。这就是体育竞技的魅力,体育竞技的强大魅力让人着迷。另外,一些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运动员之间进行配合协作,这样才能展现体育运动的价值。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应当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借助这些精彩的体育运动项目,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价值观念,锻炼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
        (二)重视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速度较快,身心处在不断的发展当中。这一时期,体育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于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一些怯懦、胆小、害怕的现象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男子汉气概,敢于参与体育运动,克服畏惧心理。小学生年龄小,看到十分精彩的电视体育运动画面十分喜欢,但是如果让其自己开展体育运动,一方面因为体力、技巧的缺乏学生难以高效进行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因为体育运动身体对抗、受伤等现象出现畏惧心理,从而不敢参与到运动当中。
        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经常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电视节目中一些踢足球、打篮球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运动,经常会有受伤现象的发生,有些学生在看到一些令人触目的运动伤之后变化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再参与高强度的对抗,不敢参加体育锻炼。这时就需要教师走到学生中,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指导学生消除这些担忧,引导学生从这些胆怯害怕当中走出来。体育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干预工作,培养积极的运动情绪,实现体育运动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不光是要帮助体育生锻炼出强大的身体素质,提升竞技水平,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提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引导学生实现健康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武扬.品德教育在小学低段体育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6):136-137+144.
        [2]朱彦.对在小学体育课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0):6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