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洁
江西省宜春市第四小学 江西省宜春市 邮编336000
摘要:小学阶段体育课程开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危险性,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导致学生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同时对学校组织体育教学活动造成了制约影响。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运动;校园安全问题;探究
引言
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校园安全事件,然而体育教学出现的安全事件具有非常大的占比,其导致的安全问题相对比较多,通过现阶段的情况分析发现,其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突发性意外事件以及体育教学相关设施缺乏正确使用。这些严重制约了小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所以,必须正确面对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策略来消除成因,防止学生受到安全威胁。
一、小学体育运动期间存在的安全问题
(1)突发性意外安全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以及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于外界各种事物缺乏全面认识,尚未积累到丰富的社会经验,然而体育课程大部分属于室外活动,存在各种各样不确定因素以及安全隐患,同时小学阶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往往存在多个班级一起上课的现象,人数相对较多,声音嘈杂,导致教师无法全方位监督和管理学生的行为,导致学生极易受到安全威胁。同时,小学生往往具有充沛的精力,因此在学生进行自主活动时极易发生安全问题,例如,小学生之间你追我赶,不小心摔倒,部分学生攀岩高处,不小心摔落等各种形式的校园安全问题时常出现,教师倘若无法有效监管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对学生做出的危险行为给予及时制止,则会导致不同程度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学生的身体造成安全威胁。
(2)体育与教学设施缺乏规范使用,设施相对陈旧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往往会借助不同的体育设施来完成辅助教学,但是大部分学校以及教师通常会忽视定期检查和维护体育设施,进而导致部分设施出现损坏以及陈旧的问题,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埋下未知的安全隐患,例如,长时间未修护的单杠,部分地方发生了松动现象,学生在实际使用期间倘若发生单杠折断或者掉落的问题,都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此外,部分体育设施,因为教师并未提前制定规范使用的标准规则,或不予重视对设施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实施叮嘱教育,导致学生出现不规范运用相关体育设施的现象,如错误攀爬单杠等体育设施,都极易发生安全问题,导致体育设施不仅难以彰显根本价值和作用,而且会因为使用不规范到演变为一种安全隐患。[1]
二、小学体育运动过程中加强校园安全问题控制的有效策略
(1)双向加强安全意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是重要的主导者,同时是安全问题的关键负责人,教师承担着维护学生安全的重要责任,因此,帮助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在课堂教学开展前,教师需要针对所运用的相关教学设备展开全方位的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设施,切实落实记录以及后续维修的跟踪工作,实现防患于未然的根本目的。同时需要认真检查所使用的运动场地,如,基于篮球场而言,尽可能减少砂石的存在,对场地的全部运动设备做到定期检查,查看是否埋有安全隐患,或者螺丝松动等问题,从根本层面上保证学生的生命和身体安全。第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落实每一项运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对学生着装制定标准要求,避免出现与运动不相符的着装。必须身着运动服进入体育场地,如此一来,有助于避免学生在实际运动期间因为服装因素而出现安全事故。同时,除了提高教师个人的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意识。由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活泼爱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常会发生学生之间追逐打闹的现象。此时教师应当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让学生正确意识到大脑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必须维护好课堂纪律,借助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较强的安全意识。
(2)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保护技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其中身体强健、具备较强体育素养是首要条件。现阶段,体育教育涉及到的内容具有多元化特点,体育教学方式也变得丰富多样,为学生带来了不同的体育生活,同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帮助学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极易被传播,如此能够在紧急状况下实现自我保护以及自救。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专项课程,对现有运动存在的安全风险展开模拟训练,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操作练习,然后准确把握隐患所在,让小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体育运动安全意识,而且能够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以及自救能力,为体育活动的开展给予有力保障。
(3)根据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落实因材施教策略
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全面把握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健康状态,防止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生个别学生由于身体原因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状态,且十分热爱运动,教师可以积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为学生详细讲解体育运动知识,如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还有部分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热衷于较大运动量的相关运动项目,如打篮球、打排球等;同时部分学生青睐于动中带静形式的运动项目,如跳绳、踢毽子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结束体育教学活动后自主选择青睐的运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告警学生在参与运动项目时避免做出威胁安全的行为,例如,可以引导无法参与剧烈运动项目的学生开展下围棋、跳棋等相对简单的活动,进而实现放松心情的目的,给予学生健康发展更多的关注。除此之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期间,应当避免让学生长时间参与一项体育活动,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身体往往存在一定的承受能力,教师需要告知学生多补充水分,确保人体得到水分的满足。此外,天气气温过高时,应当避免开展室外活动,防止学生由于运动量过大而出现中暑现象,同时告知学生体育运动出汗避免喝凉水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建立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2]
结语
小学阶段体育课程的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优秀的锻炼习惯,增强身体素质,但是往往会导致校园安全问题的出现,基于此,学校以及教师必须对体育运动安全问题加强关注和重视,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展开预防以及解决,促进小学生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佐宁.小学体育安全问题的规避与应对策略[J].学周刊,2021,{4}(24):157-158.
[2]范运恒.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与对策的有效性研究[J].学苑教育,2021,{4}(1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