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3月第6期   作者:王新文 闫绍惠
[导读]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大数据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王新文 闫绍惠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大数据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尤其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为有效提升高职院校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的方向。以软件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应用现状,依托大数据技术,从建设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大数据;课程思政;软件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software technology major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WANG Xin-wen, YAN Shao-hui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 Baoding Hebei 071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the use of big data for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quality and innovative technical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direction. Taking software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lying on big data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echnical skills trai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big data;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software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课程建设更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作为高职院校里的一个重要专业,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是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各专业课程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诸多思政元素,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作用,助力新时代软件人才的培养[2]。
        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广、信息量大,但是对待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不能以正视听,因而大数据时代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3-4]。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当今的教育现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发展要求,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高职院校将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并与大数据相结合,更有利于课程质量的提高,教育教学更加优化,从而促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改革。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全新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的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并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培养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5]。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用现状
        为了更好了解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推行状况,我们设计一份针对高职院校师生的问卷调查。问卷采取网上调查方式,共发放5个高职院校,其中教师问卷回收126份,有效问卷120份;学生问卷回收1176份,有效问卷1169份。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发现“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存在如下情况。
        (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有待强化
        “课程思政”建设当前仍处于探索时期,尽管有些高职院校在推行“课程思政”的改革,但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淡薄,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没有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导致“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也未得到有效普及。调查显示,57.5%的教师对课程思政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多;10%的教师对“课程思政”不太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仅有3.33%的教师对“课程思政”有过专门的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有待增强
        立德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立德育人的教育和培养尤为重要。在实际专业课程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引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事例,并没有深入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而且针对性不强;同时缺乏对教学内容与思政资源的深刻剖析与融合,缺少吸引学生兴趣的案例和素材,未能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整合课程内容,导致专业课程里面的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调查问卷显示,50.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教师在其课程上讲授涉及的思政知识对其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52.9%的学生认为虽然教师在其课程上讲授涉及的思政知识,但是并不会将其转化为态度或者行动;42.25%的学生在教师讲授思政知识时学习情况一般,甚至不积极。
        (三)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面对“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理解,另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技能技巧,这对于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数据显示,42%的学生认为非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不能够讲清楚引入的思政元素,讲授的思政知识不是很专业;其中74.49%的专业课程教师在其课程上讲授思政内容时仅采用口头讲授的方式。可见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大数据、信息爆炸的时代,专业教师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深入融合到实际的专业课程教学当中。
        二、大数据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很多高职院校都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发展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机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6]。
        (一)有针对性的学生培养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详细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发展,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培养。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开展,高职院校都已建设了智能化的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通过运用各种新媒体、移动终端、云服务平台等构建了数据资源网络平台,这些多元化的数据信息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二)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
        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网络平台,可以追踪并准确的分析学生的学情发展和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并采取有效教育教学手段和措施。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准确的分析数据网络中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动态,从而获取整体的数据拓扑结构,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
        (三)科学合理的教学决策
        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支撑。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与特色,通过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在再经过数据提取、处理、分析,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高价值。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发展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对学生价值取向产生影响
        伴随随着各种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平台的出现,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这些信息中既有对大学生成长有利的信息,也有对大学生成长不利的信息。

例如这些网络信息中包含的新闻、广告、视频、图片、评论等,在这些网络信息里难免会有负面的、虚假的一些内容,但是,由于大学生对待网络舆情与社会热点不能以正视听,因此,模糊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7]。
        (二)大数据时代,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多样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情感思维、思想意识以及心理发展较以前的大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现在的大学生所接触的日常信息复杂多样,大学生在获取尊严、彰显个性、发展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更为个性的多样需求[8-9]。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不仅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观念受到了冲击,而且导致教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要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在各类课程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逐渐培养大学生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三、大数据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内化“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管理体系,从学院到系部要层层落实,组建“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质量评价、年度考核、师德师风等工作考核中加入“课程思政”的成果,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意识。顶层设计的建设,能有效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10]。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围绕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目标,调整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方面达到的要求。
        (2)修改专业课程课程标准,借助互联网将思政元素贯彻始终
        重新制定各门课程标准,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内化到课程中,增强课程思政内容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在编写各课程标准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按照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参考国内外多家企业的面试题库、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题库等内容,探寻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契合点,进一步制定教学目标、选取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并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例。要让师生真正理解“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实施的必要性,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在教学内容上,深入挖掘与专业课程相关或相近的思想政治元素
        依托大数据技术,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大纲结构,确定各单元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构建课程知识网络拓扑图,通过知识点的提取、处理,分析课程知识网络的整体属性和个体属性,明确各单元的重难点以及单元之间的拓扑关系。从各单元的重难点出发,以项目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深度挖掘蕴藏在知识点背后的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在探寻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关联时,专业课教师可以与思政课教师开展合作,从软件技术专业发展历史、前言技术的发展、软件产业现状、应用领域的瓶颈以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切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挖掘科技进步背后的开拓者、感人事,提炼其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工匠精神、使命担当等思政元素,以实际案例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学习的能力。
        (4)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应用实践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利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库、直播互动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方式,采取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思想需求和学习特点出发,引入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形式,注重发掘和运用身边的思政资源,增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同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教师通过职教云等在线平台发布课程资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程学习。教师根据在线平台的反馈结果,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完成的学习任务情况和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通过问题启发、案例分析等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内化知识。课后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布置作业,用于巩固知识。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手段,增强了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升了课程育人效果,实现了技能传授与思想启迪。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课程思政”改革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实施者和推行者[11],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师走进各系(部),为专业课程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培训,加强专业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可以采取一对多的模式,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讲堂、讲座、集体研讨等形式;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模式,即面对面单独交流,针对某一教师某一门课程进行单独研讨。二是开展课程思政专项培训,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的教学示范以及传帮带作用,加大力度培训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为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奠定良好基础。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的需求。
        四、总结
        随着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软件技术专业与各个领域都有深度交叉,对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高素质、掌握高技能、具备创新精神的软件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能够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孙云山,张立毅,耿艳香,费腾.工科专业课思政教育“一线二红四维”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20(08):113-115.
        [3] 刘小丽. 依托“互联网+ 课程思政”模式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分析[J]. 教育现代化,2019,6(93):205-206.
        [4] 李静,于素平,郭晋晖.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课堂中思政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72.
        [5] 张笑添.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向若干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6):169-170.
        [6] 王磊强.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7] 王海建. 大数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
        8).
        [8] 吕宁.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 大学教育,2018(01):122-124.
        [9] 张静,等.“互联网+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9,6(88):47-48.
        [10] 教育部. 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R/O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37144.htm.
        [11]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保定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2040ZZ014);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编号:SQ201076)。
作者简介:王新文(1976-),女,河北迁安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闫绍惠(1988-),女,河北承德人,满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和职业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