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生本理念”在初中生物课中的融合分析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中   作者:向世川
[导读]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曾明确提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北松滋市高成中学  向世川  湖北 荆州  434200

摘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曾明确提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此外,在“课程理念”中还提出,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这显然与“生本”教育理念有着高度的切合。因此,立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生本理念”如何与初中生物课相结合,希望可以给同仁提供些许参考,力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生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和方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氛围。这与“生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以及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等,有着高度的切合性。因此,为了实现初中教育的“以生为本”,本文将展开针对初中生物课的教学策略探讨,不足之处,还望同仁予以斧正。
        一、对“生本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什么是“生本理念”?所谓“生本理念”指的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看法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也是可以获取知识,但多是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进行的结果,教师将整理好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划线或者树状图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观看,并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这种的教育方式就与“生本理念”相悖而行。因此,“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的就是通过一些启发和引导性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到教材或者生活实践中总结知识,发现新内容,开启新的知识领域,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和规律的。另外,“生本理念”还认为,教师不应当大搞“一刀切”,因为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有差异的,教师“一刀切”的做法,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化的引导,促进中学生的综合、全面、健康发展。
        二、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策略
        (一)课堂布置学习任务,倡导学生合作完成
        初中生物教师要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践行“生本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的引导,消除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现状。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知晓学生终将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而当代人才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而是要不断学习,这就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自学意识和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生物时,给学生设计一些合作学习的任务,并倡导学生合作完成,比一比哪个小组率先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教学指导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的《植物细胞》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其一,什么叫做“玻片标本”,玻片标本主要有哪几种,它们又都有哪些性质?其二,简要概括一下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过程,其三,植物植物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你是否可以利用绘图的方式将其绘画出来?如此,将这三个问题留给学生,并给学生一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团队合作,相互帮助的精神品质,让“生本理念”落到工作实处。
        (二)结合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生物学习视野
        初中生物学科教材中的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教师真正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应当将教学的视野限制在课内。此外,新课程改革也提出,当代教师要提高信息素养,增长自身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和才干,打造信息化的课堂。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中的知识,结合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对学生实施拓展阅读,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在教学指导八年级上册的“细菌和真菌”知识时,教材中提到了一个人“巴斯德”以及他发现乳酸菌、酵母菌的故事,后世称之为“微生物学之父”,但教材中对此人并没有再做过多的分析,以至于学生对这位“微生物学之父”的出生年月、国籍、成长历史以及在其他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等,均是一无所知。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检索“巴斯德”,让学生更加全面、综合、具体的了解这位科学家,学习这位科学家身上渗透出来的敬业、奉献、无私、求真的高尚精神品质。
        (三)实施差异性教学辅导,满足个性化发展
        正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位学生都有个性的一面,也有自身能力和认识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实施差异性教学,尊重学生的不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划分学习层次,并对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单独制定教学任务和测评要求,隔一段时间教师在来调整以此学生的学习层次,这样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学习适合自己的生物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一样,“教育就像是种树,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们都长上去,但不能勉强学生们都长得一样高。”,适合学生,能够让知识投入到生活中应用的,才是最好的。
        综上,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探讨了几点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以及差异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方法,希望可以对践行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邵红霞.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以生为本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以“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为例[J].甘肃教育,2019,{4}(17):192.
[2]周俭.以生为本,动态生成——如何构建动态高效的初中生物课堂[J].华夏教师,2019,{4}(12):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