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体验式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中   作者:雷洪
[导读] 新课程指出:“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关注美术本位、学生主体”的体验式美术实践活动非常重要。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雷洪

摘要:新课程指出:“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关注美术本位、学生主体”的体验式美术实践活动非常重要。在当前美术课堂上仍存在教师给予学生得多,学生自主探究美术体验得少,或体验教学浮于形式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对美术的审美及美术能力难以形成。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喜欢上美术的目的,笔者总结了一些体验式教学的经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让学生参与小学美术课堂,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小学美术;体验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新课标的推行,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纯美术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向,重新整合了美术的知识机构,构建了现代综合型的美术知识教育体系。美术课程的教学是美术教师根据相关的课程标准,向学生传授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实践探究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很大作用。那么,教师要如何进行小学美术的课程设计以及如何进行小学美术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
        一、核心素养下美术教育的改革
        党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结合国内外研究基础,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意味着培养核心素养是对一个人面对现实问题的决策能力、对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积极的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同的学科存在特有的核心素养,美术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小学是基础教育中形成核心素养的初始阶段,所以参考核心素养标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同样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形成核心素养是小学美术教育者需要探索的课题。以往的小学美术教育重视学生能够画出怎样的作品,即对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培养在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在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真实体验。抓住这一特性,笔者旨在以小学美术体验教学探索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方法。体验教学是一种在生活中学习的方式,与核心素养主张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提高能力相契合。对学生来说,体验是从“知识”到“素养”,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所以,从体验中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基本与自然的学习方式。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体验教学策略
        1.首先是“想”。“想”是想象和联想,它是创作体验与创作构思的核心,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是创作者对要表现事物的一种感受、观察和思考,是一种感悟的体验,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方式。
        在“想”里,创作体验是创作构思的前提和基础,情感体验又是想的全程动力与保障。


“创作体验”是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体验活动可以分为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创作体验的途径一般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种,而直接体验中又分为亲身经历的和亲自观察到的两种。因此让学生主动地想,促使他们在想中领悟到所要表现意象的方式方法,这一过程至关重要。
        由此,我们设计了四种体验方式来诠释“想”这一过程。即情境体验、尝试体验、理解体验和整合体验。这四种循序渐进式的体验方式,符合知识形成的规律——即:准备恰当的审美情感,融入真实的体验感知,进行积极的审美理解,完成理性的审美想象。
        2.其次是“做”。“做”就是创作表现,包括绘画、设计或者制作实践等。它是把体验感悟到的创作形象变成真实的创作作品,但它不仅仅是“想”的结果,更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和灵感的再现。“创作表现”是指创作者选择并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最终呈现为物态的存在,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蕴。
        “做”是美术创作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一环,是创作者(学生)主观能动性及综合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力量源泉,是经验与实践知识的相互碰撞与共鸣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及学习目标地达成与否。在这里,我们又做了一些尝试,即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传统的美术教学在“做”上只留给学生15~20 分钟的时间,学生很难完成课业任务,或者说是完成的质量不高,所以我们倡导的是:“简约课堂,再还给学生5 分钟,整合高效的美术课堂。”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千万不可袖手旁观,要因材施教,全力以赴地帮助不同层面有困难或困惑的学生不断改进提高,以促使学生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创作作品。
        3.最后是“赏”。“赏”即美术鉴赏,是一种以创作作品为欣赏对象的欣赏活动,是让同学们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形式、风格、特点主动地进行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的再创造的体验活动。鉴赏的流程包括直觉与感知、体验与想象、理解与创造;鉴赏的三个阶段则为审美直觉(客体作用主体)——审美体验(主体反作用于客体)——审美升华(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浑然唯一)。因此,“赏”在美术学习活动中的巨大作用不可忽视。对于学生来说,鉴赏活动要在客观、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和作用,要求学生在赏评作品时,学会客观地审视自己或他人美术作品,通过“赏识优点,发现不足,表达思想,升华情感”,逐步提升审美能力。
        总之,体验教学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本的教学,它所关心的不仅是学生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学生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体验。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坚持美术体验教学的理念,多维度设计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快乐参与体验,才能体现“以美术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提升美术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婷婷.体验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8):366-367.
[2]周傲南.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体验教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