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中   作者:林祖辉
[导读] 目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遇到些许阻碍,如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动手能力不足,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等,导致培养进度较为缓慢,效率偏低,因此需要改善现状,在课堂中多用生活、实验指导教学,并且要求学生使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这会增强实践能力,有助于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蕉城中学  林祖辉  福建省宁德市 352100

摘要:目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遇到些许阻碍,如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动手能力不足,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等,导致培养进度较为缓慢,效率偏低,因此需要改善现状,在课堂中多用生活、实验指导教学,并且要求学生使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这会增强实践能力,有助于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引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思维是每位学生需要具备的学习能力,能够深度钻研课程内容,自身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因此需要改良物理教学的方法,利用物理实验、语言启发学生,促进其敢于探究新知,从而能够渐渐地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一、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问题意识较弱
        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钥匙”,但是目前在物理课堂上,许多学生未能表现出较强的问题意识,如在与教师关于问题互动时,鲜有学生会表现得较为互动,在短暂的思考时间内,未能按照要求考虑题目,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使用的方式较少
        有些教师在教学物理课程时,仅通过某种较为单一的方式教学,这种方式不能有效地培养发散思维,并且单一的方式容易令中学生失去好奇心,这会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造成限制。
        (三)动手能力较差
        实践是探求真知的唯一途径,该句话也适用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中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跟随教师或自行制作物理实验,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教师未作引导,学生没有自知,导致做实验的次数十分有限,致使动手能力较差,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鼓励探究学习
        若按照以往个人学习的方式,会让多数学生难以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若能改变固定的学习方式,使其变为多人化的探究学习方式,让每名学生都能融入某个团队中,既可以自主思考,又可以询问他人,共同探讨某个方面的问题,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会使其慢慢地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从而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分别指引探究,如会分别展示太阳、萤火虫、水母等能够发射光纤的物体的图片,提问说:“请问这些物体身上的光是从哪里发射出来的呢?怎么能够看到光呢?”,指引探究直线传播的条件,接着展示光束射向墙壁、河水的图片,提问说:“为什么光束射不到墙壁的后面呢?为什么能够射到水底呢?”,要求根据两种现象深入探讨;在教学《生活中的透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分别指引探究,如会展示多张用照相机拍摄的景色照片,提问说:“为什么能够成功拍摄照片?”,回顾透镜的定义和种类,随后要求阅读课本,探讨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另外,在学生探究过后,能够对起身回答的学生予以评价,给其充足的信心,同时予以纠正有误的内容,帮助其正确认识某方面的结果。
        (二)利用实验进行教学
        在物理实验中,不仅包括某种特定的实验现象,而且隐含某种物理原理,与教材中的某部分内容核心相吻合,因此在利用物理实验教学时,会引导发散思考,促使学生会联系课本中的知识点,探寻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发散思维,从而能够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液体的压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个物理实验,视频中会在某个塑料瓶中不断加水,水会流入瓶内,同时在瓶内有一层橡皮膜,要求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过程,会看到橡皮膜慢慢地向下方鼓起,此时会提问说:“为什么会向下方鼓起?”,引出液体压强,接着提问说:“为什么不会对容器的侧壁产生压强?”,同时继续演示实验,实验中会向侧壁的玻璃管中持续加水,要求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过程,据此进行探讨,然后根据观看的现象,探讨液体内部压强具备的特点;在教学《浮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现场演示沉浮的物理实验,会取出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将水倒入杯中,再分别放入木块、铁块,要求观察两种物体的沉浮情况,同时要求探讨两种实验现象的差异及原因,随后使用弹簧测力计测算两个物体受到的浮力,提问说:“请问如何才能计算准确的浮力呢?”,指引探究浮力的计算公式。
        (三)透过生活进行指导
        在每节课正式开讲之前,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透过生活进行指导,会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某些生活事物、现象,由此引发疑问,激发更多学生内心的好奇心,再与教材内容相联系,这会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从而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杠杆》的过程中,会展示小孩子玩跷跷板的画面,提问说:“为什么当大人坐下的时候,小孩子会升起来?当大人站起来的时候,小孩子会落下来?”,据此引出杠杆的概念;在教学《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过程中,会让学生自己迅速搓动双手,片刻后会提问说:“你现在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手心发热呢?这是为什么?”,由此引出能量转化的概念。另外,除了在课堂内,可以在教学某部分内容时,布置课外实践的任务,要求依据所学的物理原理,自行制作物理实验,同时做好记录,如在教学完《动能和势能》之后,可以要求使用玻璃球、铅笔等自行制作实验,会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如将拿取两本书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让书脊能够相互平行,形成一个凹槽轨道,同时可以让学生使用手机录制实验视频,每进行一个步骤,写出相应的实验现象,最终写出实验结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重视实践的引导作用,又要重视探究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培养,因此物理教师需要广泛地拓展新措施,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探究、实验活动,从而有助于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玉玲.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21,{4}(07):2.
[2]李向阳.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教育界,2021,{4}(05):40-41.
[3]吴晓辉.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1,{4}(16):57-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