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探讨 徐惠燕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中   作者:徐惠燕
[导读]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计算能力对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着关键的作用,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金港崇真小学  徐惠燕

摘要: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计算能力对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着关键的作用,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小学生而言,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大量的练习和锻炼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引言:
        在当前社会阶段,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还是有很多小学老师没有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老师只是一味地讲述理论知识,然后课下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或许有一点帮助,但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对数学的计算原理一知半解,难以对数学产生兴趣。因此,小学老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课程中,计算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重要意义的,计算能力作为一个数学技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解题的效率,在这个解题的过程中,需要小学生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题目进行思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点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逻辑推理能力的增强,对学好数学有着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运算技能进行锻炼,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大帮助。数学这门学科和别的文化课程不一样,不是单纯的靠背诵记忆,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去进行深刻的理解,从而才能举一反三。所以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
        二、对学生的计算兴趣进行激发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计算较为繁琐和乏味,加上年龄的影响,容易让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让学生愿意计算,主动计算,积极地参与到计算训练当中来,在欢乐的状态下提高计算能力。教师应该将一些较为简单的计算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其可以准确、快速的进行计算,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尽量保持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在对乘法口诀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的采用游戏教学的形式并在游戏中融入竞争意识,让全班同学参与进来,进行抢答等活动,这个阶段的孩子好胜心理非常强,具有竞争性且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为努力的学习,使其更乐意学习乘法口诀。因此,将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在提高学生计算热情的同时,还可以养成自主计算的习惯,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都比较容易出错,教室应该耐心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学生的求知精神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从而强化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培养小学生对计算的学习兴趣。在小学学习阶段,兴趣是提升学习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小学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去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爱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譬如说;数学老师可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一些小游戏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如9的倍数等等,在这些趣味小游戏中可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自己逻辑运算能力。通过举办一些有奖数学知识竞赛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等。在教学课堂中,老师要将数学的运算知识和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的时候,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而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之中。比如在数学课堂中学习到计算公式的时候,即加法交换定理a+b=b+a和加法结合定理(a+b)+c=a+(b+c)=a+b+c,数学老师应该先用语言对这个计算定理进行描述讲解,两个数字进行相加运算,如果数字中间没有括号,则按照正常顺序进行加法计算。如果数字中间有括号的话,则优先计算括号内的。通过通俗的语音对这个运算定律进行描述后,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布置几道题目供同学们进行巩固练习:(1)24+36+46;(2)198+126+177;(3)(251+123)+21。在这些题目练习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个加法计算定理都会有一个基本的掌握。数学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和生活场景有关的数学情境题目供学生思考。比如说:小明星期天去超市买水果,一共买了12元的苹果,23元的香蕉以及32元菠萝,到家里发现自己钱包还剩17元,那么小明这次去超市总共有准备多少钱?这个问题在设计上就非常合理和有针对性,比较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同时计算起来也比较容易。可以引导学生列出“12+23+32+17”这个计算公式,在这个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加法结合定理和加法交换定理去运用,从而可以获得很多个计算公式,比如:(12+23)+32+17;12+(23+32+17);(12+23+32)+17;12+(23+32)+17。
        四、将计算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这种心理特点,进行情境的设置,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乐在其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游戏、比赛等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四则混合运算”内容,在老版教材中,内容的安排十分呆板,教师通常习惯性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是忽视了学生的理解情况。同样的内容,在新教材中就将计算方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紧密的结合,让学生一边解决实际问题,一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见从实践角度出发,更容易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的计算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作为小学教育从业者,应该通过各种创新途径去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强对估算和口算的训练,从而使得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吕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J].甘肃教育,2019(19):76.
[2] 王托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158-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