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析--以安顺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刘建国
[导读] 随着课程思政和师范专业认证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

安顺学院体育学院  刘建国 安顺 561000

摘要: 随着课程思政和师范专业认证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武术的课堂教学之中,着重从爱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德教育、尊师重道、创新精神、讲理守信、见义勇为、惩恶扬善、人文情怀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在武术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思政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武术练习中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培养其良好的内在品质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 课程思政;师范专业认证;武术教学
        1《武术》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武术》是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产之一。《武术》课程开设在大学第三个学期,72学时4学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正是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期。因此,本课程将根据大学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专业方向特点及未来职业素养等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贯穿于《武术》 课程的教学中。
        《武术》课程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理论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64学时。 武术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讲授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分类、特点与作用、武术与传统文化、武术技法分析、武术教学、太极拳、武术主要器械技法分析、武术评判与鉴赏等多方面的内容;武术实践教学主要传授武术基本功、五步拳、初级长拳第三路、24式太极拳、初级刀(剑、棍)等技术技能。通过武术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练习,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武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系统掌握武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深挖武术的思政元素,特别是武术中的“尊师重道”、“自强不息”、“保家爱国”的民族精神和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的武德、将专业课理论知识和教书育人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将我国宋代的岳飞及岳家军的爱国精神、明代的抗倭名戚继光英雄事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英雄事迹、近代霍元甲的迷踪拳和“精武体操会”与武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法紧密相联,着重从武术的传统文化、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强身健体、见义勇为、惩恶扬善等角度,来探求武术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与思政教学的融合点。
        2《武术》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在《武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面,重点是研究课堂思政教学、qq线上(微信公众号)微课思政、课后自学练习的思政延伸以及武术的第二课堂等多层次、多维度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逐渐融入《武术》 课程的教学活动、课余作业与自学、第二课堂的巩固、教学评价等每一个环节之中,寻找与武术课程知识的交融点,深入挖掘学科文化中的典型的英雄事迹和育人资源,真正的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合理性与专业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3]。
        2.1 实行多种方式的课堂思政教学,将武术的武德、爱国教育、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武术教学中,教师抛砖引玉,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时刻浸润在教师职业素养的熏陶中,形成正确的“三观”。不论是武术的理论课堂还是室外的技术实践课堂,正式上课前和课程结束前,师生双方都必须行武术的抱拳礼,让师生都深深体会武术的内涵与魅力,传承尊师重道、爱民爱国、见义勇为、惩恶扬善的武德精神。
        2.2 借助现代化的立体化教学手段,从武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与课程思政的双目标出发,制作 《武术》 微课及 《武术与思政》 微课或短视频,传在班级的独立建设的武术qq群里,另外建立校园武术的公众号,定期推送相关文章与视频,实现武术课程线上与线下思政教育的结合,便于学生在课外的空余时间随时观看qq和微信武术公众号,进行线上的自学延伸,进一步强化课堂学习的效果。
        2.3进行课后自学练习和武术的第二课堂是武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主要是对武术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与提高。特别是武术的技术技能,仅靠课堂上的学习与练习,大部分同学很难能够做到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术动作。第二课堂的开始练习与结束之前,与正规的武术课堂教学一样,师生双方都需要互行武术的抱拳礼,让这种仪式的教学常规常态化、习惯化。
        2.4 在整个武术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 QQ 教学、教学信息员、师生谈心、教务系统的评价平台等方式,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通过期末的技能考核和期末理论思政附加题的回答情况、学生撰写学期课程思政心得、对学生思政综述汇报评价等来衡量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武术课程思政的手段与方法。



        3 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分析
        3.1 将爱国教育融入武术教学
        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悠久历史的文化传承,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从战国时代的白起、李牧到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再到南宋的岳飞、明朝的戚继光、明清初的郑成功等一代代武术大师,为了捍卫国家,作为将领,他们都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精湛的武艺和高深的兵法,带领着自己的军团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保卫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将爱国元素融入高校的武术教学,立德树人,可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可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武术教学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武术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理解、吸收和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培养学生崇尚武术、热爱武术、强身健体、爱国爱民、尊师重道、团结友爱、诚信待人、公平竞争、努力拼搏、见义勇为、惩恶扬善等优良品质,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武术课程教学,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深入学生心中,在春风化雨中的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3.3 将创新精神融入武术教学
        “高、难、美、新”是竞技武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创新是竞技武术的生命力。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管是武术课堂理论教学还是武术的实践教学,教师都要重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创新,要勇于尝试,用于探索,将创新精神融入武术的课程教学,逐渐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树立起学生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让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接班人。
        3.4 将武术的自强不息、爱国爱民、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民族精神融入武术教学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整理出中华武术中的一些经典英雄事例和经典人物事迹作为思政教育的素材,例如刘关张桃园结义、岳飞及岳家军、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将这些思政教育素材融入在武术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练习武术要不惧困难、不惧压力、崇尚武德、顽强拼搏的拼搏精神,将这些宝贵的神财富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立德树人,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三观”和人生目标。
        3.5 将“武德”的行为习惯教育融入武术教学
        将武术抱拳礼的行为习惯教育融入武术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融合武术教学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武术理论课教学,还是武术的实践教学,武术教师都要重视的抱拳礼行为习惯教育,将师生相互行抱拳礼作为日常教学规范,贯穿于武术课的始终。同时还要制定平时的课堂纪律与行为规范:第一,制定出一套课堂礼仪规范,对学生的着装、语言、行为进行统一要求和规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到着装合适、文明用语、行为规范、认真听讲,积极习练技术动作等,第二,严格按照教学纪律开展教学工作,严格考勤,严格要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好习惯。第三,制定严格的武术教学的教学常规,武术课开始和结束之前,师生要相互执行无数的抱拳礼,师生相互问好或再见,制定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当的武术教学纪律。通过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武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举止[4]。
        3.6 将人文情怀融入整个武术教学过程的始终
        武术教师要将人文情怀融入到教学之中,要做到相互尊重、亦师亦友,既要严格按照教学纪律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用爱眼光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既要对优秀学生进行鼓励,也要耐心细致地对基础差的学生和特殊学生进行关爱、指导和鼓励,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通过将人文情怀融入武术教学,发挥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和人性光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培养起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人文情怀。
        四 结语
        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财富。随着社会与时代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融合武术教学是武术教学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它是武术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这样可以使武术教学充分发挥其的育人功能,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关浩.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教育作用探析[J].武术研究,2020,5(12):68-69.
[2] 郭利利.课程思政理念下武术教学的创新改革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04):50-51.
基金项目: 2019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武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安顺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030)。
作者简介:刘建国(1979-)河南濮阳人,安顺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