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祥
南通华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0
摘要:我国房建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中,高支模施工技术不断完善和创新,凭借自身的优势,积极推广应用到房建工程。由于工程建设条件和环境差异,对技术应用效果带来的影响差异,深度分析此课题,提出强化高支模施工效果把控的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工艺;施工技术
1高支模施工工艺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项目对施工质量及功能有着较高要求,尤其是高层建筑工程项目需要具备稳定、安全的结构,还需要符合社会大众的审美标准。将高支模施工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能够显著增强建筑物整体的稳定性,增强结构的承载力。相对于传统施工技术,高支模施工工艺用材量较少,有效保障了项目施工现场和周边环境的安全,降低了建筑施工作业成本。在高支模施工作业时,建筑工程项目的高度、结构应符合相应标准,方可充分发挥该项工艺的实际优势。
在实际的施工作业阶段,施工方应全方位地掌握模板抗负荷、建筑物间距、建筑高度等指标情况,逐步完善高支模施工作业方案,确保高支模施工工艺能够充分发挥保护作用与支撑作用,提高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高支模施工技术应用
2.1案例概述
以某房建土建工程项目为例,基本情况如下。
按照工程设计,首层和二层结构框架梁主要截面尺寸如下:(1)250mm×500mm;(2)300mm×500mm;(3)200mm×700mm;(4)450mm×1000mm;(5)300mm×1500mm;(6)300mm×2000mm。
板子厚度参数分为120mm、130mm、180mm、400mm、450mm以及500mm,最大层高主要为5.95m。设计的模板支撑系统,属于高支模。现结合高支模施工作业实践,总结技术应用控制措施。
2.2墙柱模板支设
此工程中柱子截面形状,主要分为正方形、矩形与L形。使用的支模为七夹板,型号为915mm×1830mm×18mm,设置规格为50mm×100mm的方钢与钢管抱箍加固。设置的方钢,横向距离控制为250~350mm;对于钢管抱箍的设置,竖向间距按照为500mm。整个工程的竖向构件,以剪力墙为主,形状一致的剪力墙支模方法与柱相同。做好方钢条的定位,保障柱线角顺直,确保边缘墙柱的方钢定位准确,可以选择方钢端部位置设置挂钩进行固定,并且保证柱模的侧向刚度达标。对柱模位置,设置双向拉螺杆,按照400~500mm的间距进行布置。按照设计方案,剪力墙模板选择七夹板制作,模板竖楞选择的是50mm×100mm木枋,横楞使用的是钢管材料,模板支撑选择的是钢管脚手架,钢管立杆下部设置可调整支座,同时使用钢管制作斜撑。设置拉螺杆时,将与柱墙边的距离控制为小于150mm。
2.3高支模施工技术在楼面施工中的运用
土建施工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对楼面进行搭建安装。在楼面施工过程中,合理使用高支模施工技术,可以全程提高楼面安装的科学合理性,提高施工工程的质量。①需要施工的技术人员在施工之前做好施工设计方案,这个方案需要基于对于各项参数的考量。提前做好设计工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模板发生变形等不好的现象,科学地提高施工作业的安全性。②需要施工单位明确提出国家对于土建工程施工中楼面安装的各项要求,这样按照要求进行楼面的安装工作,可以使其全阶段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③施工人员需要进行支顶安装工作时做好相关数据的测量工作,这些数据主要包括房梁线、轴距等等。
④对于施工过程中支撑体系的安装与使用需要格外的注意,固定支撑体系,使其立柱确保是稳固的状态,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4梁板模的支撑作业
使用七夹板配置梁板模,来达到配模的需求。对于模板支撑选择钢管进行搭设,钢管立杆下端位置设置50mm×100mm的垫板,高支模底钢管立杆纵横向间距控制为1200mm×1200mm;梁底位置设置为800mm×1200mm。若梁的高度大于1000mm,则将梁底立杆间距控制为800mm×800mm,同时选择梁底加撑。若地下室板子厚度大于400mm,板底立杆的间距控制为1000mm×1000mm,并且在距离楼面200mm位置设置纵横扫地杆;选择距离楼面1500mm位置,设置受到纵横水平杆,同时要加设2~3道水平杆。选择梁底与板底位置,设置纵横向水平支模杆,同时水平支模杆和立杆要加双扣件进行连接。高支模搭设作业,要严格遵循技术要点。构建的钢管高支模系统,不可以使用竹竿或者木杆进行代替;对于相邻立杆对接位置,不可以处于同水平面,高差不可以小于50cm。此系统纵横向都设置剪力撑,板底按照间隔3.6m标准设置受到纵横方向的落地剪刀撑;梁底按照2.4m的间隔,设置受到纵横向的落地剪力撑,要求剪力撑设置到顶部,并且设置1道水平剪力撑。
2.5检查高支模
高支模安装人员在安装支架时,为了确保其整体结构的稳定型,需要同时执行安装命令,根据施工环境以及工作规范进行安装作业。此做法会减少高支模在水平方向的误差,提高高支模搭建的稳定性。高支模施工过程当中,管理人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施工现场状况进行严格考察,对现场高支模搭建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对于有关节点图进行现场讲解。如果在施工过程当中出现问题,管理人员及时进行记录,并针对现场状况采取措施,监督现场施工人员工作状况,严格把控施工人员的操作规范。施工管理人员要严格检查高支模安装状况,如果存在误差较大的状况,需要及时安排人手进行改正,保证高支模施工的稳定性及施工质量,确保整个土建工程顺利进行。
2.6高支模验收
高支模系统施工往往应用在超高层的建筑体系中,并且常常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技术手段,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和施工人员在现场进行有机配合衔接,及时对现场各种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测,做好各个部分的施工质量衔接工作。其次在验收工作中需要能够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例如检测工作人员在施工期间需要强化上下力杆扣件的质量检测,避免施工人员在现场使用旋转或者十字的扣件,禁止立杆悬空以及结构横杆数量的随意更换。此外施工人员的检测工作往往需要在浇筑作业结束之后立刻着手进行结构安全检测,保障全部合格之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2.7支架拆除
在进行脚手架拆除过程中,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先对班组进行安全交底,分派专人统一指挥,在脚手架拆除前,需要认真环顾四周,查看拆除脚手架是否会导致构筑物发生破坏。
在架体拆除过程中,对于能够提前拆除的架体需要提前拆除,在架体拆除过程中不能更换工作人员,拆除作业不能分2次完成。如果遇到了特殊情况必须中断拆除作业时,工作人员需要提前拆除多余构件,确保剩余的架体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体系,降低倒塌事故风险。
对于拆除过程中已经松开连接的杆、配件,需要对其集中性放置并运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论
虽然高支模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只是辅助作用,但是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质量影响深刻。同时该系统结构无论是在前期的搭建还是后期的拆除中都需要较为严谨的技术理论作为指导。建筑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各种技术规范要求,重视材料型号质量,减少计算误差对于高支模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损害。
参考文献:
[1]张伟加.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的关键点及安全措施分析[J].建筑与装饰,2020,(01):60.
[2]吕扬奇.高支模施工要点及相关技术措施实例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5):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