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及应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10期   作者:宋杰
[导读]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在后续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过程中,应对常用的施工技术加强创新和探讨,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宋杰
        北京建工博海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45
        摘要: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在后续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过程中,应对常用的施工技术加强创新和探讨,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而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建筑施工技术,影响着建筑结构的稳定和防水等,因此其具有典型的施工技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
        引言
        目前,土建施工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比如温度变化,会造成钢筋混凝土发生收缩和膨胀等现象,甚至会导致裂缝问题的出现,严重降低了混凝土的质量,从而极大的影响土建工程的整体质量。由于后浇带技术能够有效改善这些质量缺陷,因此施工单位须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后浇带的位置,并对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和应用进行不断完善。
        1后浇带的使用意义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也更加复杂,结构材料表现出高强化的特征,也出现了大量超厚、超宽大型建筑。针对此类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变形缝,以释放由于变形效应而引起的能量,避免建筑出现裂缝,但是,如果设置变形缝,会给结构的防风、防水、保温等造成问题,在地震因素的影响下,很可能会破坏变形缝的两端结构,从而影响结构的整体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施工期间保留临时性变形缝,这就是后浇带,根据后浇带的作用,包括三种类型,即沉降式后浇带、温度后浇带与收缩后浇带。后浇带的原理是“抗放兼施,先放后抗”,混凝土结构对于温度应力的影响只是集中在一定长度范围内,在超过这个范围之后,温度应力的影响就会减小,为了避免混凝土结构开裂,需要尽可能减小伸缩缝的设置,并降低温度收缩应力对结构抗裂造成的不利影响。一般情况下,结构的收缩沉降变形都是出现在施工阶段中,施工完毕后,温差与收缩变形就会减小,这就会导致结构出现裂缝活动期,尤其是在施工条件和养护条件多变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早期裂缝的出现,降低温度收缩应力,那么,需要将结构总温度收缩变形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在温度收缩变形时,需要将超长混凝土划分为不同的小段进行分段施工,避免各段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在结构释放后的温度收缩变形后,就需要将各个小段浇筑成一个整体,共同承担温度收缩变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裂缝,也取消了伸缩缝,不会对建筑物带来过大的影响。
        2土建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及应用
        2.1前期准备工作
        施工单位在统筹开展后浇带作业之前,应该将充足、科学的前期筹备工作高效落实好,全方位保障后浇带任务有序开展。一方面,需提前在工区安装格栅灯、钢丝网等设备装置,构建出均匀性的施工布置、健全的架构网络,增强模板设施的刚度、强度,使其可以从多方面完美地匹配后浇带作业统一性的规程、规范,预防因建筑物自体性质例如高层、超高层工程无法彻底避免的大横向跨度引起的地下室、架构本体、裙房等部位发生沉降情况;另一方面,应该准确把控钢丝网装置两侧负荷压力的强度,杜绝压力超标、未达标现象导致的施工不良问题发生,并关注后浇带结构的振捣动作频率、时间,将其根据施工现场各类实情合理设定,防止混凝土内部的水泥浆液流失、减少,使混凝土发挥优质效能。
        2.2设置合理的宽度和间距
        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需要做好各个模块的联系,严格遵守施工安全标准,不得切割超过22层的楼板和地基应力钢筋,避免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稳定性。在后浇带施工中往往有着较大的跨度,可以适当截断后浇带并且用浇焊的方式连接各个模块,将楼板结构流挂,弯曲程度尽量减少,做好两端应力的控制。在建筑项目施工中,需要按照图纸规定的宽度设置好预留宽度。


        2.3后浇带的设置方法及标准的选择
        后浇带的设置方法有平直缝、凹形缝、凸形缝等。如果在具体工程施工中没有具体的专业设置方法,则需要以建筑工程为基础。比如,对于地下室的浇筑可以选择平直缝,也可以安装止水钢板。其次,在确定沉降后浇筑面积标准时,必须考虑建筑物的温差率及其可能产生的收缩力。实际沉降面积应在浇筑后进行计算和测量。通常,沉降后倾倒区的间距为21m~31m,总宽度为705mm~1005mm。后浇带的关键技术是完成工程建筑物主体与多层建筑之间的施工。合理连接,防止混凝土开裂。
        2.4钢筋连接施工
        传统的钢筋搭接绑扎法在钢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现象,不仅加大了钢筋的密度,还增加了建筑本身的重量;传统的钢筋焊接法需要高强度的焊接工作,由于电流比较强,因此电流电压的波动极易影响焊接质量;传统的机械连接法很难控制焊接的接头面积,而以上问题可以通过新型的钢筋连接法进行有效解决,比如直螺纹接头连接技术,该技术使用符合标准的滚轧直螺纹、套筒和质量合格的钢筋进行连接,并严格按照了施工图纸将其加工成型,在具体的连接过程中,应通过套筒将两根钢筋连接在一起,以充分发挥钢筋的强度和力度。再比如加长丝头型接头,首先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将锁紧螺母和标准的套筒全部拧进加长丝头的钢筋上,直到接近钢筋的标准丝头;其次将套筒回位到标准丝头,并用扳手拧紧;最后拧紧标准套筒和锁定螺母,即完成连接工序。在连接完成后,质检人员应对连接质量进行分批检验,以便找出不当之处并进行及时返工。
        2.5浇筑振捣
        在建筑后浇带施工混凝土浇筑环节,由于混凝土浇筑的宽度和总体材料数量较少,降低了检测和材料试块等相关质量要求,从而给建筑后浇带施工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局部振捣不密实是后浇带结构不稳定、防水性能较差的基本问题,应根据建筑后浇带高度特点进行分层浇筑和振捣密实,以防止产生气孔和空鼓现象,做好模板湿润度的控制。选用合理的振捣设备,在振捣过程中,还要防止对钢筋造成破坏和移位,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2.6施工缝处理技术
        对于建筑物梁头部位的施工缝而言,应要求施工人员在考虑梁头位置后浇带边线设置效果的条件下对相应施工缝实施优化处理,同时保证建筑物梁头处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效果和稳定性,继而提高建筑物各部位伸缩缝处理效果。对于后浇带浇灌处的施工缝而言,应要求相关人员利用标准化仪器设备对伸缩缝进行凿毛处理,同时清理伸缩缝中的石子和其他杂物,在保证接缝处清洁干净的条件下,保持接缝处的湿润度,为伸缩缝优化处理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在对后浇带施工缝进行混凝土浇筑处理时,还应借助适当设备保证该区域混凝土振捣效果,并在完成后浇带捣实处理后对其展开抹平处理,继而提高建筑物后浇带施工缝综合处理效果。
        结语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后浇带施工技术可知,当前很多建筑项目都开始应用后浇带技术,在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发展中,应当积极改进创新,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优化质量管理,让后浇带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凯利.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7):1435.
        [2]吉建琦.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0):377-377.
        [3]葛青.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5):1669-1669.
        [4]张军锋.分析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过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2).
        [5]潘杰.分析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过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