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控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月7期   作者:朱先云
[导读] 中医药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控
   朱先云
   (四川省彭州市天彭镇西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彭州611930)
   相信人们都熟知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高血压属于慢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则属于代谢性疾病,两者都需要终身治疗,此类疾病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不小的伤害,也需要患者长期的调养和治疗等。类似于这种不构成传染性质,但是由于长期积累形成的疾病,就是慢性病。生活中慢性病还有很多,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
故我们可以发现慢性病不是单纯指某一种疾病,而是对一类发病隐蔽、病程漫长且病情久治不愈的疾病总称,大部分的慢性病都是由各种复杂因素引起的。对于慢性病而言,治疗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但是防控却很具有价值,所以不妨看看中医药如何应对慢性病防控。
1.“老中医”眼里的慢性病
   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慢性病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逐渐形成的,并认为造成慢性病是“久病成疾”,其一为:久病必虚,《金匮要略》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痼疾”就是慢性病。《景岳全书·喘促门》曰:“然久发者,气无不虚”,张仲景言“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投以竹叶石膏汤,除两味君药,方中还以人参配粳米、甘草,取“补其气、益其阴”之意,以治病后气阴两伤;其二为:久病入络,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沟通内外,运气行血,《灵枢·寿夭刚柔》篇亦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最终由叶天士总结出:久病入络的说法;其三为:久病必瘀,《叶氏医案存真》卷一指出:“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癖闭”,其又云:“大凡经主气,以络主血,久病血瘀”,故“凡久病从血治为多”。
2.中医药角度如何看待慢性病防控?
    中医的防治都是遵循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思想进行的,“理法方药”、“望闻问切”都是常用的诊疗手段。中医提倡“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指将疾病分成“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虽然无法使用通俗的语言将其具体描述出来,但是毫无疑问是非常严谨且具有科学性的,相应的提出“知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医药认识慢性疾病是将疾病的预防和调养看的更加重要的,在慢性病的防控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的整体思想在慢性病的防控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等。随着时代的进展,现代医学则认为慢性病的防控要遵循“以终为始”的原则,即以防止慢性病出现为最初的出发点。

所以,中医如果在慢性病的防控中取得更多的成果,应该积极探索与现代医学资源融合的各类途径,并展开慢性病防控的管理,切实提高中医药的解决能力。
3.中医药如何防控慢性病?
3.1结合中医养生手段进行慢性病防控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可以在中医养生中得到完美的展现,中医养生观认为未病先防,并提倡运动健身、情志调养、饮食养护、起居调理等,通过对日常的饮食起居进行调养的来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存内,邪不可干”、“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以更为具体的方式落实,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展开:养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体阴阳平衡,扶正祛邪,如果将治未病思想融入,据孙思邈而言:“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则是充分结合中医预防医学的内容。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如结合不同节气的气候变化等特点,如春季晚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等;合理膳食,最后遵循人体的消化系统,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充分阐明了膳食平衡的重要性。此外,中医的药膳也是作为防控各类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各类疾病均有极佳的预防作用等;适度参与体育锻炼是减缓慢性疾病的重要途径,建议大众每周至少进行3次体育锻炼,并尽量选择有氧运动,太极拳、五禽戏等均是不错的体育锻炼方式。
3.2结合中医整体思想进行慢性病防控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是提出了“天、地、人”的综合思想。人体是由脏腑经络、气血充运而成,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纵观慢性病的发病大众群体,发现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集中发病群体,刨去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疾病,各类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均与我国人口老龄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之成年人的吸烟、饮酒等恶习,加速了慢性病的发病。各种老年慢性病,机体脏腑气血已衰,治宜缓图,不可速胜。治疗上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法则,辨证施治。
    中医认识慢性病是基于整体观念指导理念之下的,通过动态的把握人体的生理变化,并注重人体的阴阳平衡,实施综合的养护,有效实现人体的健康平衡。
4.结论
    中医药认为“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入络”,久病是指病程长,治疗周期长的慢性疾病。中医药角度防控慢性疾病主要基于中医的“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思想,具体的结合中医养生手段和中医整体思想展开防控慢性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