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式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月7期   作者: 张庆
[导读] 产后出血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式

   张庆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四川泸州646300)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且此类疾病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6-6.4%,不仅如此阴道分娩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为9.6%,严重损害了产妇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又有那些症状,以及治疗方法,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相关内容。
   产后出血的病因有哪些?
   1.子宫收缩乏力:是临床上导致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产妇子宫正常收缩可有利于关闭胎盘剥离面的血窦,进而有效避免出血。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全身因素:产妇的心理、精神压力较大,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或产妇的年龄较大、营养不良、或体重超重,以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2)产科因素:分娩时间过长,产妇的体力消耗较大,或分娩时间较快,以及产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宫腔感染等疾病。(3)子宫因素:子宫壁损伤(剖宫产手术史、人工流产史等)、子宫过度膨胀(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子宫病变(子宫肌瘤、子宫肌纤维病变等)、子宫发育异常(双子宫、单角子宫等)。(4)药物因素:大量使用麻醉剂、子宫收缩抑制剂、阵痛剂等药物。
   2.胎盘因素:(1)胎盘滞留:正常情况下在胎儿分娩后15分钟内可将胎盘排出,但若在30分钟胎盘仍没有排出,即可引发产后出血。(2)胎盘粘连或植入:是指部分胎盘或全部胎盘与子宫壁发生粘连,,不能自行剥离,进而导致血窦开放,引发产后出血。(3)胎盘部分残留:是指胎盘并未完全排出,还有部分胎盘组织残留在产妇的子宫内,进而影响子宫正常收缩,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
   3.软产道损伤:是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会阴部、阴道、宫颈等部位受到损伤,进而引发产后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1)原发性凝血功能异常:重症肝病、再生贫血障碍、血友病等。(2)继发性凝血功能异常:死胎、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


   产后出血的症状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分娩并发症,是指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产妇的出血量≥500ml,剖宫产产妇的出血量≥1000ml。临床表现为:(1)阴道分娩产妇:阴道流血,且血液颜色为鲜红色或暗红色,或阴部疼痛。(2)剖宫产产妇:胎盘剥离面出血,切口处持续出血,子宫腔不断被血充满。但是当出血量较大时,以上两种产妇均会出现头晕、乏力、面色泛白、脉搏变快,皮肤发冷等症状,严重时可使产妇出现生命危险。
   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
   1.急性期治疗:(1)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以及做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纠正酸中毒。(2)给与静脉输血,对于血压降低或出现心脏衰竭的患者,应及时给与升压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强心药物、利尿剂等
   2.一般治疗:(1)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出血量。(2)建立静脉通道,交叉配血。(3)给与呼吸机吸氧,维持正常呼吸功能。
   3.药物治疗:(1)促进子宫收缩类药物:缩宫素:是临床上治疗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常用药物,安全性高,但是大剂量使用时,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前列腺素制剂:米索前列醇等,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且患有青光眼、哮喘等疾病,或过敏体质的患者禁止使用此类药物。麦角类药物:马来酸麦角新碱等,此类药物使用后,可能会出现呕吐、血压升高、产后疼痛等不良反应。(2)止血药物:氨甲环酸等,适用于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在胎儿娩出后3小时内使用
   4.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无效的患者,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宫腔填塞术、子宫压迫缝合术、盆腔血管结扎术、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术、产道损伤术。可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然后在医生的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总结:虽然产后出血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但是通过上述内容,相信大家对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及通过上述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更有利于产妇的身体健康。以上就是我所有的科普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