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产教融合视阈下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驱动路径研究 ——基于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理论与科技特派员制度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尤彧聪 易露霞
[导读] 本文基于数字经济标准化经济学理论框架,采用标准化系统工程方法,从数字经济创新驱动的角度
      尤彧聪  易露霞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摘要:本文基于数字经济标准化经济学理论框架,采用标准化系统工程方法,从数字经济创新驱动的角度出发,从产教融合角度探究完善工程中心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制度及基础条件,依据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联合共建中心的运营实践,构建产教融合数字化高质量导向系统并实践印证了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对联合共建中心产教融合的“正迁移”促进功用。
      关键词:数字经济;标准化工程技术; 创新驱动高质量;产教融合;科技特派员



一、前言
      习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两个轮子一起转。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要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习总书记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中还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以创建企业为核心、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2019年10月21日,习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习总书记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创新是新时代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支撑。习总书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习总书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的重要指示是新时代我国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一项根本遵循和重大行动指南。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总书记在福建省工作时亲切关心指导、总结提升的一项重大工作机制创新。20年多来,我国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再次证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可见,新时代实现高等学校资源整合互补、深度合作的校企协同一体化,对于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驱动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提升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政策依据。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一)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理论
      在改革开放深化发展的新时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借助推动数字经济转型升级和数字化高质量向纵深发展。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外贸业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要大力发展以“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吕铁,李载驰,2021;蔡跃洲,2020)。在既有制造业、服务业、外贸业产业、企业的网络化、信息化、数据数字化改造的基础上,构建一揽子的数字互联网+共享平台,结合数字经济的“共享”内涵,实现更大范围的各个产业、领域的交互、创新协同(蔡跃洲,2020;尤彧聪,2021),通过创新驱动路径推进经济社会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数字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匹配数字资源实现帕累托,助力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兴起,经济社会发展正发生着深刻变革。新经济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创新经济、科技经济、知识经济、服务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领域得到综合体现(任保平2021)。新的经济形态预示着新的发展力量,意味着新的发展路径,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全面转型升级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引擎, 也是服务于企业数字化的建设能够匹配,其中的数字经济新基建体系是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至关重要一步。新基建助推数字经济转型升级和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机理和路径实现主要体现在供给侧、需求侧、市场中介建设以及外部国际合作等四个层面;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打造区域和国家层面的数字经济新优势,亟需延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从供-需两侧入手,高度关注宏观调控、中观产业、微观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进程 (郭斌,杜曙光,2021)著名经济学家任保平(2021)指出,经济增长体系是一种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系统工程建造, 这种“生产函数”的约束条件由经济增长的全过程与产出结果等系列方面构成。数字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基础,在新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从传统经济体系向新数字经济增长体系的转变,即新旧动能转化,需要依据新数字经济时代要素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供给体系的新变化,从要素生产率、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资源环境代价、增长成果分享、经济竞争力、信息化能力等七个维度来重塑新增长体系。
      数字化高质量理论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来自于演化经济学和经济隐喻,这两者所共有的一个研究思路与范式,就是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并借助系统工程方法(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作为其研究的工具,该方法得到许多系统工程专家的认可与推崇,并将其运用与经济学交叉学科(龚建华,2016;2020;Yucong You,2018;2019)。从经济隐喻看,其中一个典型的效度与信度赋值衡量标准,就在于系统化“映射”,即源域与目标域各自构成的自成体系能一一对应,这一点类似于“标准化”,正如经济隐喻中的“ECONOMY IS MACHINE”(McCloskey,1983;Yucong You,2018;2019),数字经济就是经济的一个子分枝,也是个最新的业态,适用于系统工程演绎法推理,于是,经济如同机器隐喻,其各个部件之间的磨合就一定需要各个接口“标准口径”一致,才能无缝对接,这种系统隐喻映射到数字经济中,数字化高质量发展亟需要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数据共享与挖掘,乃至高层次的认知神经机器学习等,这种共享本质需求,就客观要求一个前提,即各个企业的部门,组织架构的信息平台,数据衡量标准,口径等,都必须标准化,才能一致对接,这也是数字共享的必要前提条件。许多的经济隐喻或商业隐喻基于语料库也实证了这种机制,并借助源域的系统原理(如机器需要一致的零件)演绎对应推理经济共享需要标准化。
(二)高等学校产教融合模式理论
      国内学术界对产教融合模式研究则呈多样化,有学者如林润慧(2012)从实际操作本位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现有的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划分为企业本位合作和学校本位合作两个大类。近年来有学者从案例入手进行研究,根据实践探索对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个案分析,得出结论指出,产教融合的运行模式的选择恰当与否和产教融合的深度有显著关系(吴苇等,2015;戴勇,2016;朱少英,2016;齐二石,2016)。DV Gaines(2013)在研究高等学校产教融合模式时,从影响技术在教育和商业与工业中整合出发,研究影响高等学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因素,其研究结论指出,将高等学校教师在高等学校教育中面临的挑战与产、企业公司员工在商业社会和工业产业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隐喻式”比较。了解高等学校教师和产、企业公司员工在类似的工作环境中每天所实施的技术时面临的限制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是因为技术的变革通常会导致所有工作环境发生快速变化。近年来也有学者从数字化角度研究高校产教融合,比如从“互联网+”角度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现状及其相应“互联网+”对策研究, 提出相关的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综合改革的路径(D Liu,2020; H Li et al.2020;)教育和福利国家:能力生产的四个世界欧盟的东扩危机是由东扩问题引发的,但其根源远远不止这个问题。 J Allmendinger&S Leibfried(2003)从宏观层面研究,其研究欧洲一体化进程,并认为欧洲一体化是领土富裕的核心;一体化围绕该中心的同心圆结构内而发展起来的。 该研究指出的这种同心圆结构格局的出现是由整合与扩张的辩证关系驱动的。 随着扩张进程达到极限,可能会出现不同形式的欧盟一体化,从而产生不同类别的欧盟成员。这种一体化从社会制度角度对欧盟高校的产教融合给予政策探索与启示。
(三)系统隐喻理论
      数字化高质量导向标准化工程创新驱动式发展作为一种系统,有必要借助系统隐喻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借助全面系统干预的研究方法进行标准化工程组成要素分析和实施阶段明晰。因为,标准化工程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一种对产教融合模式的技术创新式系统干预。
1.系统隐喻理论与TSI
      系统隐喻作为一种跨学科概念,当前也在计算机前沿,比如XP(极限编程)里面提到的一种“系统隐喻”行为,其含义与运用已经创新式进入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神经认知等前沿领域,并且在实际的计算机编程领域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同。具有高的“域内认可性”(这也是系统隐喻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系统隐喻在系统工程和计算机领域的最早跨学科结合可以追溯到全面系统干预(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简称TSI)理论的提出。
全面系统干预的定义是由Flood和Jackson在1991年出版的《创造性问题求解—全面系统干预》一书中所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后来到了1995年,书中第一作者Flood对TSI理论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与修复。最终形成的一个“全面系统干预TSI”的环状逻辑“闭环”模式,这种“闭环”模式带有三个阶段的步骤:1.创造、2.选择和3.实施。第一个步骤是“创造阶段”,该阶段的工作是,根据系统隐喻范式,找出对企业组织混乱的问题情景,该情景是一种问题导向的描述,从而基于对该情境实施有“洞察力insight ”的系统隐喻表征,输出所要处理的议题。第二个步骤是“选择阶段”而该阶段的工作是,挑选与系统隐喻匹配的主要系统方法论与相关的辅助性系统方法论。第二个步骤是“实施阶段”而该阶段的工作是,用选出的方法对第一阶段的前置预设“问题情景“进行方法论层面的干预,从而提出企业组织变革的建议。
2. 实际与企业实践
      在实际与企业实践当中,课题组在实地“田野式”考查与深度访问过程中也发现,在计算机编程、算法和深度学习等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系统隐喻被大量作为计算机编程中的一个系统工程技术进行实践,其中,不仅仅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或开发过程阐释出来,达到“一说就懂,一听就会”的效果(这只只是隐喻作为修辞手段的文学用法)。而实际上,在计算机领域特别是数字化的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层面,系统隐喻的实践的本质是为了缩减企业层面交互人之间的沟通成本,同时提高沟通效率(按照经济学理论,就是面对稀缺信息资源的降本提效)。一个合格的(即具备高的效度与信度)系统隐喻要遵循以下约束条件内容:
(1)一个系统隐喻只涉及一种动态过程
      假设团队A对X进行指代命名为Xa,而团队B对同一对象X进行指代命名为Xb,则当团队A与团队B关于同一对象X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各种程度上的交流障碍,至少在信息理解层面。所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共享这一动态过程的开发团队之间一定是要用统一的、被所有软件开发程序员所共同认可的隐喻,才可以被称为系统隐喻,即“共名指代性”是系统隐喻的一个前提必要条件;同时,也证明了系统隐喻具有“信息共享”的内涵本质。
(2)系统隐喻要得到特定相关领域和范围内的所有参与者的认可
系统隐喻是建立在团队的共同认知的基础上的。在某一软件开发或是数字化团队、某一信息化程度高的公司甚至某一信息技术发达的行业中,系统隐喻应该是这一特定范围或领域内所有(参与者)人员都熟知的事物或活动,并且需要得到所有参与者的认可。
      在数字化团队软件编程中,客户端以及最终用户端需要参与到软件开发过程中,所以为了让这类(参与者)人员能够真正了解其实际流程,在计算机语言沟通时往往为了避免使用过于技术的术语或语言范式,以及避免公司内部的(区域性地方性)行话,往往采用代之以通俗易懂的隐喻语言的替代策略。可见,系统隐喻要得到特定相关领域和范围内的所有参与者的认可,“域内认可性”是系统隐喻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3)系统隐喻要能解决实际和源于实践的问题而不是产生更多问题。
系统隐喻的设置一定要考虑系统所面向“问题”各方面的因素,比如:普遍化、常态化等,以防止它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这一点与隐喻源自于人对于自身周边世界的认知与体验的本质是一致吻合的,“实践性”是系统隐喻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当然,系统隐喻不像计算机算法那样是可预测的、确定的、稳定的、不可变化的,相反,系统隐喻具有动态性、系统映射性和随意性(源于其修辞语言本性)。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可以用形象的隐喻来描述系统或功能模块是怎样工作的,以帮助系统软件工程参与者都能清楚地理解要完成的信息化客户端的需求、所需要开发的系统功能以及开发的总体程序和流程。
      对系统隐喻的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相应的使用功能 ,指出“隐喻”,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隐喻”,还是“系统隐喻”,都是连接“问题情境”和研究方法论的一座可行桥梁。大量的文献分析了系统隐喻,特别是GarethMorgan研究得出的八个系统隐喻的学科基础 ,认为隐喻所反映(映射机制)的是组织系统某一方面的一个特征(如表观遗传) ,一个组织可以使用多个“概念隐喻”隐喻构建“系统隐喻”。(尤彧聪,2016;江文年,2004;钟映竑,2003;杨建梅,2001)。而不同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异质性”隐喻思维 ,所以隐喻需要创新而且自身也在不断更新,即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隐喻”式系统化学习(尤彧聪,2016;柴小青,2006;唐四慧,2006)。
      
三、基于数字经济标准化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模式可行性分析:产业侧标准化供给
      从数字经济标准化视角出发,借助科技创新驱动这一“驱动器facilitator”的中介效应,对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中的以企业方为代表的产业在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大发展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探索与分析。波特Diamond Model 中的所有关键要素来进行分析。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中,作为“合作博弈另一端”的“异质性”产、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在数字经济标准化背景下的实现,必须具体依赖于数字经济标准化科技创新驱动,借助数字经济的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所衔接的神经网络认知卷层,互联网+等技术,最大程度地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在创新驱动动态演化模式下的帕累托改进,并在n+1阶段,对n阶段的科技创新驱动所形成的新的帕累托资源配置状态与资源新组合进行固化,即标准化。在这一个过程中,各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中的“博弈另一端”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资源要素,特别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共享、信息共享、专利互惠认证等为数字经济化载体并共存于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中的数字经济资源要素相应的配置和驱动功能。与此同时,“博弈另一端”的产、企业资源要素、数字(元)资源等进行“三螺旋式”交互作用,而且,长期看,这种迭代效应也会随之数字经济配置优化的不断帕累托改进而进行,并且是以数字经济标准化科技创新驱动的高级模式上升,继而达到整个产、企业端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最大值(即达到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帕累托)。其中的可行性分析还可以,即从数字经济标准化当作成一种新型的以“信息、数据、知识”为主要表征和载体的数字化经济“共享”。其中的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中的数据传递机制可以借助创新驱动加速资源配置,特别是创新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发挥其“加速催化”功用,使得“异质性”产、企业的数字化和标准化可以更好地实现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中的“博弈两端”(即产方和学研方)的高效率数字“信息、数据、知识”配置和数字创新技术外溢、云端扩展,最终以数字经济标准化和数字技术转化实现产教融合的一个最核心的要素:知识共享。而从这一基于“共享经济”的视角的可行性分析看,这些知识共享正是数字化的一个初衷与目标实现,换言之,即知识共享以数字化、标准化为“双抓手”,最终为新时代数字经济背景下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驱动模式和路径研究从标准化和数字化企业端提供了一种数字经济中介纽带。
四、基于数字经济标准化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模式可行性分析:教研侧标准化供给
      本部分从数字经济标准化视角出发,借助科技创新驱动这一“驱动器facilitator”的中介效应,对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中的以办校方为代表的教育业在数字化高质量导向人才培育输出竞争力提升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探索与分析。
      第一,数字经济标准化科技创新驱动借助“投入-产出”资源利用和配置路径提升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中的“博弈另一端”的学研、办校方的人才培育输出竞争力的可行性可以从具体劳动力资源切入。即学研方或高校的一个教学“投入”,是已最终的人才“产出”为绩效的。而可以进一步得出其中的作用机理,基于本文的“高等学校产教融合”观点,即借助科学技术数字经济标准化作用机理,利用创新驱动的“驱动器”的中介效应,实现相应的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中的“博弈另一端”的学研、办校方数字经济标准化人力资源、教研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是以数字经济标准化为核心的,因为,从另一侧看,数字化高质量导向人力资源输出联系着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中的“博弈另一端”的企业和高校,而从数据汇集的可行性看可见,科技驱动的数字经济标准化“博弈另一端”的学研、办校方资源配置,不仅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数字、数智经济标准化的资源要素的汇聚和数据集合过程,其“数智经济digital-intellectual”内涵在于优化“博弈另一端”的学研、办校方数字经济标准资源的选择,特别是该选择与决策,在整个动态博弈过程中贯穿科学技术数字经济标准创新驱动的全过程。各“博弈另一端”的学研、办校方的资源正是可以通过数字经济标准集聚,这种特殊的创新数据配置模式,进而以最优化的形式汇聚数字经济标准化科技创新驱动路径,借助学研、办校方源配置路径在“三螺旋”提升,最终以数据汇集的模式提升“博弈另一端”的教育业在数字化高质量导向人才培育输出竞争力,同时也成为最优组合和路径选择的一种可行方案。
五、基于数字化高质量理论的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实践探索案例分析
数字化高质量的一个核心,就是要以数字化高质量为导向,集聚创新驱动中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从供给侧进行的高阶段结构性改革。
      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创新驱动式发展是一个新时代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发展与创新驱动相结合的新概念,按照演化经济学和经济隐喻的理论,这种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模式,对于本研究的对象,即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产教融合的一个实践探索实际案例,该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系统包括投入-产出子系统、物流营销子系统、财务信息管理子系统、冷链标准化创新研发子系统和动态环境(如后疫情)适应力子系统等一系列可持续综合性数字化高质量导向能力体系组成要素,如图1所示。
      
      
      图1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数字化高质量导向系统
      在经济社会中,经济组织体的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创新驱动式发展能力形成,是经济组织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不断地数字化高质量导向推出、推进和实施全新的创新型项目与程序,并持续不断地实现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创新经济效益的可循环能力(尤彧聪,2021;易露霞,2017)。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创新驱动式发展系统对于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高等教育供给侧的主体高等院校而言,是在高等教育使命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战略指导下,通过及时有效地为冷链物流企业、行业、产业等其他中微观市场层面不断持续提供新的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创新价值产出,从而使高等院校获得持续的教育绩效效益产出和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能力体系。根据上述概念界定,这种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创新驱动式发展系统具有三大特征,如图2所示。
      一是演化动态性。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高等教育供给侧的主体高等院校的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创新驱动式发展是以创新驱动供给侧在教育领域的改革所追求的一种长期竞争优势获取,而在这一个动态创新驱动过程中,供给侧的结构化调整与改革本身就具有动态性,这一点也是与演化经济学和经济隐喻的EED表观经济遗传动态(尤彧聪,2021)一致,因此,本研究认为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创新驱动式发展系统具有演化动态特征。二是隐显性知识的累积和迁移性。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高等教育供给侧的主体高等院校独特的学科知识积累、学术技能获取、科研信息渠道资源以及一系列隐显性知识激活和迁移机制,是难以通过经济市场的普通交易行为来获得的,而是只有通过长时间的高等院校自身学科、学术教育体系积累、沉淀才能“迁移”形成,比如,从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育人角度看,近期的实证分析发现并印证了在其在教学资本,人力资源,服务区域社会以及专利申请认证等四个维度对产教双方创新能力效应存在,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而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对于促使冷链标准化专业学位人才去探索与追求"隐性知识"的中介作用实证分析明显。
      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共建的省级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平台。校企双方承担培养标准化人才的义务,开展标准研究及推广示范项目。积极加强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建设、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冷链标准对接、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冷链物流)的筹建。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共管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参与广州市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获得好评,同时取得一定成效,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创新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充分利用此省级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强冷链标准化工作,加强国际冷链标准对接、培养标准化人才,为广州市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建服务,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冷链物流标准化战略实施,亦为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累经验。目前,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校企合作效益良好,此项目对于带动学校教科研服务社会和更多成果转化,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冷链标准对接、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冷链物流)的筹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积累和迁移也是高等院校获得持续的教育绩效效益产出和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可持续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创新的一项重要基础保证;即这种隐显性知识的累积和迁移,极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院校的创新是一次性偶发的,还是可持续数字化高质量导向发展性的。三是供给结构改革性。在市场供给需求比较平稳的一般均衡条件下,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进展相对平缓,主要是通过隐显性知识、教学技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对高等院校教育绩效进行持续性创新驱动改善,适应市场变化,在教育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方面创造新的价值。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新时代产教融合视阈下完善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驱动作用机理研究,我们可以演绎推理印证新时代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企业机制创新驱动模式下,采用高校科技特派员驻扎企业,这是一种机制与技术的双创新模式。
       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实践探索经验给予启发和结论获取。即新时代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要坚持以服务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为其自身的出发点和最后的落脚点,新时代高等学校产教融合“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驱动路径是一条以科技人才作为创新驱动路径实施主体,并以科技成果作为产教融合纽带的路径依赖,推动新时代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助力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推进。新时代深入实施高等学校产教融合“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紧紧围绕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和创新驱动发展理论,进行产教融合和创新驱动,进一步完善新时代高等学校产教融合机制体系和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环境,通过进一步发展完善高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和制度,把创新驱动的动能和科技成果扩散到产教两端。
      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实践探索经验也印证了以往的文献。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对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和高校的产教融合在培养应用型冷链标准化人才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实践探讨与验证,其实践探索研究结论印证,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的侧重点应该是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亟需注重构建以应用型为导向的产教融合促进协同育人的特色办学模式。正如以往研究(如袁茂等,2017)所指出,产教融合理念应该贯彻于整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动态全过程之中,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实践探索再次证明了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则是有效地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协同育人的一项有效的创新机制。
       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其实践探索研究结论还印证了博弈演化的一种互利共赢机制。如同以往大量文献(如袁茂等,2017;王琬茹,2020;夏敦科,2020)指出,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间建立起一种博弈演化式互利共赢的有效长久运行机制。该机制的核心基于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我国高校与企业、产业合作的新思路, 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其实践探索证明了高校与企业、产业的深入合作融合关系的纽带可以通过高校科技特派员这一角色来承担与履行。该机制不仅仅可以有效地满足企业、产业端对于高新技术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高校“双师、双能双创型”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进而实现高等学校与企业、产业的共同带动与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其实践探索研究结论还印证了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于教学绩效的“正迁移”功用。如同以往大量文献(如郑桂茹等,2018;夏敦科,2020)指出,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借助实践案例思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建设对于教学绩效的影响与作用。研究总结了高校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主要综合优势,其中主要包括学科建设优势、人才培育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和成果形成转化优势等。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成效, 体现为其高校科技特派员的准确功能定位、企业创新制度建设与动态演化发展、推进历程等。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其实践探索研究建议是建构一种科技服务体系,该体系融合高校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地方企业的公益性与产教融合实际运营性,并以服务为导向进一步拓展高校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地方区域;产业、企业相关领域;借助相关服务平台有效提升科技特派员的“双创型”创新创业能力和“双师、双能”水平,以此提高高校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 Luxia Yi ,Yucong You.A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Based on Systematic Economic Mechanism Model[J].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8.
[2] D Petropoulou.Vertic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13.
[3]Blind, K. The Economic of  Standards: Theory, Evidence, Policy [J]. Cheltenham, 2004
[4] Westarp F V.Reconsidering network effect theory. [J]. Information Systems. 2000.
[5]Brostrom, A. Firms' rationales for interaction with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the principles for public co-funding[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2.
[6]Ankrah, S.N.,Burgess, T.F.,Grimshaw, P., Shaw, N.E.Asking both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actors about their engagement in knowledge transfer: What single-group studies of motives omit. Technovation, 2013.
[7]Bowman, B., Boardman, C. Academic Faculty in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s: Neither Capitalism's Slaves n or Teaching Fugitiv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3.
[8] Gaines, Daisha V.Factors Impac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 North Carolina Agricultural and Technical State University.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2013
[9] D Liu.A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January 2020,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CESED 2019);
[10]Ebinimi Tebepah. Digital Economy: The Role of the Telecoms Regulator in Niger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Economy. 2020
[11]Hanna Nagy K. Assessing the digital economy: aims, frameworks, pilots, results, and lessons.[J]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2020
[12] R Mohammed.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THE ROLE OF DOMESTIC CERTIFIE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Applied Economics, 2017.
[13] Yucong You. A Study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Foreign Trade Service Enterprises. [J].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8.
[14]龚建华. 系统工程研究方法全书[M]香港:中华百科出版社2016;2020
[15]郭斌,杜曙光.新基建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机理与政策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21(03):115-121.
[16]任保平,邹起浩.新经济背景下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体系重塑研究[J].经济纵横,2021(05):74-84+2.
[17]任保平.“十四五”时期转向高质量发展加快落实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J].学术月刊,2021,53(02):75-84.
[18]吕铁,李载驰.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视角[J].学术月刊,2021,53(04):56-65+80.
[19]郑桂茹,蔡惠,胡铁锋,闫立英.基于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01):78-81.
[20]王琬茹,夏敦科.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有效运行机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1):245.
[21]朱少英,齐二石.校企联盟关系品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
[22]庄涛,吴洪,胡春。高技术产业产教融合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一基于三螺旋视角[J].财贸研究,2015.
[23]戴勇,胡明溥.校企伙伴异质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组织学习视角[J].高教探索,2016.
[24]林润慧.产教融合—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5]尤彧聪.EED视角下外贸企业数字经济转型模式研究——基于经济隐喻理论[J].投资与合作,2021(02):82-83.
[26]刘润泽,马万里,樊文强.产教融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1(03):89-94.
[27]杨建梅;企业战略研究方法论的综合集成与创新——概念框架与初步的理论假设[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12期
[28]钟映竑,杨建梅;系统隐喻[J];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05期
[29]江文年 ,杨建梅;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11期
[30]唐四慧;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6年03期
[31]柴小青;服务设施选址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系统分析[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作者简介:尤彧聪(1981-),男,籍贯:广东汕头,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经济;经济隐喻;国际贸易环境与政策;。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2020年度广东省哲学社学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后疫情视阈下广东外贸企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D20XYJ23);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数字经济视阈下广东外贸企业应对疫情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WTSCX114); 2020年度全国服务贸易标准化科研课题“数字经济标准化创新驱动提升服务贸易企业核心竞争力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FMBZH-2017);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驱动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20GYB71)以及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项目“广东省冷链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联合共建”(项目编号2020440121000082)的资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
•   ...
•   ...
•   ...
•   ...
•   论水...
•   ...
•   ...
•   地...
•   ...
•   ...
•   ...
•   电...
•   ...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