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1 冯晓婷 2 林健玮 3 孙洁4
1大连市防雷减灾中心 辽宁 大连116001
2大连华云雷电防护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 大连116001
3大连华云雷电防护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 大连116001
4大连市防雷减灾中心 辽宁 大连116001
摘要:在国内经济实力与大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自身人身财产安全。而雷电气象灾害严重威胁到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气象部门有必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不仅在防雷减灾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以为大众生命安全提供保障。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注重该项工作,重视偏远地区普及工作,提升大众防雷减灾意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切实加强气象宣传员培训,从而提高气象防雷科普工作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气象防雷;防灾;应用
1信息技术在气象防雷中的重要性
1.1提高防雷减灾工作,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利
中国是全球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气象灾害。我国每一年总体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中,气象灾害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就约占70%。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温室效应更为严重,导致不断出现各种极端灾害事件,对我国与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较大损失,并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必须深入大众群众,特别是需要深入农村地区,有助于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效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确保地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2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工作顺利进行
气象防灾减灾属于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体现。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重视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质量。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是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方式,服务需要将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群众安全福祉作为目标,真正做好雷电等自然灾害天气预防工作。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在保证公共气象服务安全性、公共性、资源性等有关条件下,对政府部门与大众群体做进一步了解,并推进大力基层气象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效益发展、推动气象事业稳定发展极为有利。
2防灾减灾中气象防雷存在的问题
2.1气象防雷科普宣传效果
气象防雷科普知识的重点是通过世界气象日,或通过气象台科普教育基地进行集中宣传。这些宣传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宣传效果较差。因此,必须创新宣传方式,引起群众的重视,才能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2.2气象防雷科普重点
由于受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雷暴天气特征不同。因此,在气象防雷普及过程中,气象部门需要向公众普及气象防雷相关知识,也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要求,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推进这项工作。特别是对雷电灾害多发、高发地区,要制定相应的气象防雷科普规划,因地制宜开展宣传工作,从而帮助公众掌握更多的防雷知识,减少雷电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3气象科普人才
气象防雷科普工作缺乏气象宣传人才。一些气象部门主要依靠气象专家宣传雷电自然灾害防范知识,但其主要工作不应是宣传,而应是气象科技专项调查。可见,科普专业人才的相对短缺将阻碍气象防雷科普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限制气象科技研究的深入。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气象防雷普及人才队伍,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人才基础,进而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质量。
3应对措施
3.1 加强安全监测工作
为有效保证气象防雷技术的安全性得到提升,需要在进行雷电气象监测前做好万全的安全监测工作,对设备工作运行过程中的各个过程以及事先设置过的安全选项,进行确认,保证没有出现遗留问题。
气象雷电观测工作危险性极高,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无法估量,故在一般气象防雷观测工作开始之前,会建立1个相对完整的安全保障机制,作为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反应机制,故定期对安全保障机制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工作,可以有效降低由安全保障系统出现漏洞所造的安全隐患问题。检测过程中主要分为对金属部分以及非金属部分的监测,对出现异常反应的地方做好日志记录工作并及时给予解决。安全监测工作的有效执行,还应当设立1套严格的检测标准,以国家的相关规定作为基本参考准则,对防雷技术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地检测及校准,从而确保气象防雷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时有足够的严密性,从而有效降低由安全性造成的气象防雷工作失误的可能性。
3.2创新改进气象防雷科普方式
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想处理好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有必要合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综合改进气象防雷科普宣传方式,优化气象防雷科普基地建设,提高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力度。(2)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与大众的需求,对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加以优化,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与工作模式,借助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多种宣传渠道来补充纸质媒体宣传这类方式的不足。(3)气象部门应该积极宣传气象防雷知识,并同时引导大众对气象自然灾害加强认识,学习防雷减灾技巧,提高防雷减灾意识,全力提升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质量。(4)当前气象局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更加精准,可以为各项产业规划及人们出行提供指导。基于这一背景下,气象服务工作人员更需要认识到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具有的作用,把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和自身业务有机结合,以此提升该项工作的社会效果。并且,气象部门也需对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加强关注,把这项工作归入到部门的服务管理体系中,将科普气象知识确定为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的最高级目标,强化大众防雷减灾意识,切实落实防雷减灾措施。
3.3?提高气象观测站防雷专业技术水平
在电击活动发生时,气象观测站的雷电信息采集十分必要,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也发挥这关键的作用。为提高气象防雷专业的技术水平,需对气象观测站进行有效的防雷技术保障。首先面对雷雨天气中出现的强对流气象状况导致的直击雷时,带电云层与地面高层建筑接触时会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此时对多在室外搭设电力、通信设施进行观测的气象观测站在缺少高层建筑掩护时,更容易受到雷击。因此需要在易受电击的监测位置,设置防雷闪接器。并对不同类型包括网型、针型、混合型的闪接器进行合理搭配使用,保证监测站所有设备均在其保护范围内,另外还需对相关设备进行定期检测维修。
其次在面对雷击时由于电磁感应产生的磁场效应对精密设备造成极大破坏的问题,需要对观测站的电路系统、信号发射与接收系统、数据传输系统进行有效的防护。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采取三级防护措施,另外可加装避雷器,将雷电攻击效应接入地面,减少对观测站内设备的影响。
3.4扩大气象防雷科普工作覆盖面
在进行气象防雷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时,不可以只局限于一个地方展开普及工作,而应整合社会整体发展情况来进行普及工作,宣传范围呈现出从城市发射扩散到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态势,以此打造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全新局面。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进行防雷减灾知识普及工作当中,通常是关注发达城市的防雷科普宣传工作,而容易忽视偏远落后地区。大多数偏远落后地区在出现雷电自然灾害时,群众是难以及时采用科学方式来进行防护。因此,经济不发达地区容易出现防雷减灾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的问题,从而对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对此,气象部门必须加强重视偏远落后地区的防雷减灾知识普及工作,各地政府也针对偏远落后地区防雷减灾知识普及工作强化资金支持,并积极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来拓展防雷减灾知识宣传途径,让这些地区的群众也可以学习防雷减灾知识。
3.5建立气象应急体系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气象观测的同时,业内必须认识到,大自然的不可控性。即便是再高的技术也无法完全准确地预测气象信息。因此,气象站需要建立起应急体系,以保证在意外来临时能够及时为农民提供帮助,减少农民的损失。当然,应急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预警机制的完善,更需要使用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
结论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较快,异常天气也越来越多,气象防雷技术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气象防雷技术工作开展中,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气象防雷工作体系、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对社会大众的宣传以及专业工作人员培训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从而保证提高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叶成明.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17):78,80.
[2]钟化然,刘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气象服务应用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11):211.
[3]井川,辛清阳,贺毅巍.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领域的实际应用[J].科技风,201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