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车站智能化运营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高俊斌
[导读] 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我国轨道交通车站智能化发展迅速,以大数据、
      高俊斌
      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7
      摘要: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我国轨道交通车站智能化发展迅速,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为各领域的智能化发展点燃新引擎。轨道交通车站智能化需由传统控制和管理型向知识工程型转化,将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应用,并能够模拟人的行为来实施管理,完成客运服务、行车计划、运营管理和信息服务、应急处置等功能,优化人员配置,实现高效、节约、环保、低成本的目标。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站;智能化;运营管理
      1交通车站运营管理的主要要素分析
      1.1设施要求
      保证交通车站各项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完善性是交通车站运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对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时,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地区的调研与分析,对地区的地质水文条件进行调查,减少对交通车站基础设施造成的影响。例如,在安装设施的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对当地的雨季降水量进行调查,保证排水的顺利,避免水流的渗入,否则不利于交通车站的运行。另外,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在雷雨天气较多的地区,施工单位应该设置室外候车室或者房屋建筑等,供乘客来进行应用。
      1.2乘客的规模
      交通车站的大小决定着能接受乘客的数量规模多少,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流动人口数量,因此,在建设交通车站的初期,相关的单位应对地区城市的流动人口的规模和数量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当地地区的人口流动数来对交通车站的大小进行设计,保证满足乘客的需求。另外,根据乘客的数量规模,应该对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做好相应的配套工作,保证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乘客感受到贴心周到的服务。还有很多特殊情况,例如很多发达省市的车站会用来接待相关的重要人员,这样的车站需要设置专门的外语指示牌,指定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对其进行引导与服务,实现高水平的运营管理。还有很多省市会设置专门为残疾人员服务的交通车站,对于残疾人员的交通车站,相关的设计人员则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设置,考虑到残疾人员无法完成的操作和流程等情况,为残疾人员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帮助,实现其顺利出行。另外,乘客的规模在高峰期时会有一定的变化,因此,在对交通车站进行建设时,相关的施工单位也要考虑这一方面。
      1.3区位环境
      区位是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中的关键位置,是城市交通的中心,整个城市的交通都是围绕区位来开展。为了减轻城市道路的压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在工作中应该对车站的设计位置进行合理分析确定,通常情况下会设置在商业中心区和工作区,总之就是人口流动和人口区域人数较多的地点,便于人们的出行。
      2智慧车站
      智慧车站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智慧服务、智慧运营、智慧运维、智慧建设。
      1)智慧车站建设包含多元化票务服务、无感通行、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客流预测、乘客图形、网络化运营管理、客流控制、客流诱导、智能微客服、智能应答、智能运维、智慧商业等。
      2)智慧车站建设目标最终实现无人值守的车站管理,实现车站管理由“单站管理”转为“区域化管理”,由“分散管理”转为“集中管理”,由“半自动化方式”逐步转为“全自动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车站“无人值守”(或尽可能少的站务人员)的管理模式。
      目前,轨道交通弱电系统的云化、大数据化正逐步成为行业主流。这使智慧车站在技术上成为可行。智慧车站因相比传统车站在安全、成本、乘客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正逐步被市场认可,并成为新的技术热点。佳都、腾讯、宝信、南瑞等厂商均已提出智慧车站解决方案。广州、上海、深圳、西安、重庆、郑州等城市轨道交通都已建立智慧示范站,但在核心环节(成本控制、人员优化、自动化程度)方面还未达到理想效果。
      3车站的现状及问题
      传统车站通常划分为站务管理、客运管理、设备管理。
      2.1站务管理
      目前,车站站务管理受到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人员配置上存在不匹配、业务技能面单一、偏向服务型、晋升途径单一、人员流动大等问题;车站客运服务以人工服务为主,结合部分自动化设备实现一定的自助服务,购票耗时、通行速度慢、智能化程度低等弊端日趋显著。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乘客对乘坐体验的丰富多元性、信息便利多样性、乘车导向的及时准确性等需求日趋强烈。
      2.2客运管理
      车站管理繁杂的业务和较低的自动化水平导致了运营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要提高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提高运营单位的经营效益,需要合理规划业务,将站务人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类,更好地做好运营安全及应急处置管理工作。
      部分车站安全管控和应急防护措施存在一些问题。车站在运输、经营生产和管理等方面智能化系统管理技术应用甚少,客运运输管理中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客流管控智能化技术引用较少、人工智能未能充分引用等问题;安全控制方面,车站智能监控系统设备的应用未能充分发挥智能化作用,未能实现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使用,未能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对车站的运行、运输、生产管理进行合理的规范和管控。
      2.3设备管理
      车站设备的综合自动化水平不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整体智能化水平偏低,需要全面提升设备的设计标准;设备专业分得比较细,形成了事实上的条块分割,常常导致信息不能互通与共享,机电设备自动化水平整体较低,不能实现多系统联动。
      3车站的现状及问题
      3.1站务管理
      目前,车站管理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人员配置上存在着不匹配、业务技能单一、服务导向、晋升路径单一、人员流动大等问题;车站旅客服务以人工服务为主,结合一些自动化设备实现一定的自助服务。购票费时、行车速度慢、智能化程度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乘客对乘车体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信息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乘车引导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强。
      3.2客运管理
      车站管理业务复杂,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为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运营单位的运营效率,必须合理规划业务,把车站职工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做好运营安全和应急处置管理工作。
      一些车站在安全控制和应急保护措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智能系统管理技术在车站的运输、运营、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很少。客运管理中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及时、客流控制智能技术应用较少、人工智能应用不充分等问题;在安全控制方面,车站智能监控系统设备的应用未能充分发挥智能的作用,未能实现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未能合理调控运行,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对车站进行运输和生产管理。
      3.3设备管理
      车站设备综合自动化水平不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整体智能化水平较低,需要全面提高设备的设计标准;设备专业分工细化,形成事实上的分割,往往导致信息无法交换和共享,机电设备自动化整体水平较低,无法实现多系统联动。
      4车站智能化建设运营策略
      4.1实现由独立运营转变为多线运营和网络化运营
      我国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运营方式一般为独立运营,车站和线路之间缺乏沟通与管理,很难实现联运,无法满足乘客的需求。因此,交通车站需要转变传统思想,由传统的独立运营,逐渐转变为网络化运营和多线运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首先,对于相连的两条线路或者三条线路可以实现线路和线路的联系运营,实现统一的管理,提供更多的线路交通信息。但有关列车出现跨线运行的问题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保证交通运行的安全性。其次,通过多线运营,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多条线路的统一管理,实现对车辆的调配与应用,更容易开展相应的线路和车辆维修等相关工作,能够使得各条线路和车辆的行车信息实现全面展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道路信息。然后,通过网络化的运营管理,能够有效保障信号制式的统一性特点,实现对各个线路的联运统一管理,保障交通体系的顺利开展。另外,通过网络化的运营管理,还能够实现通信制式的统一性,通过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车辆运行情况和道路情况的实时监控,实现系统信息和图像等内容的获取传输。实现对交通车站体系运营过程问题的及时处理,保证交通车站的稳定运行。最后,线路连接站是正线的平面连接,并且还有着平面交叉的特点,可能会导致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避免这项问题,需要在线路的连接位置设置好相应的上行与下行的安全设施,保证行车稳定与安全。
      4.2运营环境
      乘客是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决策和行动的重点,运营单位的管理活动和要素(服务策略、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配备等)都是以乘客为中心进行的。将旅客服务业务与各种服务场景进行集成,实现智能决策支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旅客满意度。
      在车站智能技术方案中,改变现有传统车站旅客服务模式,采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服务场景,提高车站旅客服务管理水平和旅客服务体验,对车站客运现场的人工操作和半人工操作进行升级优化。
      车站旅客服务是以车站为基础,为旅客提供符合服务规范的服务内容和设施、候车环境和乘车环境。车站客运服务包括票务服务、查询服务、客运组织管理与控制、运营信息服务、联动与应急管理、车站人员管理、其他单位人员管理、车站开闭管理、施工与安全管理等,站场智能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各过程和管理界面中引入人工智能代替人工操作。
      4.3站场运行生产组织
      1)车站运行生产组织包括运行规章制度、生产调度组织、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2)智能车站的规章制度体系应适应不同条件下的运行场景,明确各岗位人员在各种情况下的职责和处置流程。3)生产调度管理系统需要明确职责和权限,实现运行控制中心与车站之间的交通组织分工和协作要求。4)行车组织要求设备设施的可靠性、运营管理和运营人员的综合水平满足车站的智能化管理模式。5)现场操作人员应及时处理旅客坠落、受伤等紧急情况。
      4.4作业人员及组织机构
      车站是客流集散的公共场所。通常有站长、值班员、值班站长、站长和一些管理人员。在这种结构下,人员队伍匹配严重不合理、不科学。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差异。管理人员的作用扩大,技术人员的重视严重不足,未能赋予工匠应有的地位。业务内容复杂,自动化水平低,效率低,没有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导致运营单位大量的人工成本。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运营单位的运营效益,必须合理规划业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把人力从复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加强运行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
      实现车站智能化,需要采用视觉交互、智能感知、视频分析、5g、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构建新的车站运营管理系统,实现车站智能化;系统可实现全自动监控运行,乘客可实现全自主服务。车站智能化应通过岗位职责、旅客自助服务和部分服务外包相结合,实现人力资源优化的目标。车站工作人员应接受车站智能化系统新的风险点和操作事项的理论培训,以及车站智能化运行条件下设备的操作实践。
      结论
      为了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安全运行,相关的单位要加强对交通车站运营管理工作的重视,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基础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对交通车站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素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进行优化与设计实现对城市精神面貌的充分展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贴心周到的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顺利,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楠.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营管理特征和建议[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1):3258.
      [2]高丽雪.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营管理特征及建议探讨[J].华东科技(综合),2018(3):337.
      [3]浦永林.城市轨道车站运营管理特征分析及建议[J].消费导刊,2019(28):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