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孜亚·阿布都克力木1 阿斯娅·曼力克2 热娜·阿布都克力木 2
1.新疆畜牧科学院工程咨询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2.新疆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7
摘要:高寒草原牧区具有较为复杂的生态环境,并且环境稳定性不高,在出现问题时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高寒草原牧区为了保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对牧草播种模式进行深入探索,采用科学的牧草混播形式,提高栽培结构的合理性,将单一的种植模式转化为更加复杂的混播模式,能够提高牧草种植中的抗风险能力。本文对高寒牧区进行牧草混播的优点进行分析,研究混播种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提高牧草种植效率提出策略。
关键词:高寒草原牧区;牧草种植;混播种植
引言:高寒草原牧区生态环境较为恶劣,通常面临着干旱缺水和温度较低的问题,在牧草种植中通常会采取混合播种的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较高的经济收益。牧草在混播的过程中需要对混播品种和数量等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有效保证牧草存活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改善种植牧草的品质,促进高寒草原畜牧业的长远发展。
一、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的作用
(一)提高生物种类的丰富性
高寒地区生态环境通常较为恶劣,气温寒冷,导致生物种类相对较少,通过单一播种的形式并不能提高牧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采用混合播种的模式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科学的手段在同一片区域内种植种类多样的牧草,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牧草产量,还保证牧区生物的多样性,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牧草受到的影响,提高其抵抗风险的能力。高寒牧区资源有限,在同样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光照下,通过混播的形式相比单一播种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牧草混播的该过程中不断吸收、制造、利用、转化有机物,促进高寒牧区牧草种植的循环发展。以我国太行山牧区牧草种植为例,通过实践证明种植时将燕麦和豌豆进行科学混播,能够提高30%的牧草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改善牧草品质
单一种植模式下的牧草在抵抗自然灾害上的能力不强,对于营养的需求也较为单一,高寒草原牧区资源较为贫乏,通常无法完全保障牧草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营养,导致产量和质量都得不到有效提升。而通过混播的形式,不同牧草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也存在不同,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呈现出的元素循环也不同,只需要对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深入了解,对作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精确规划,就能通过不同的元素循环为各类作物提供养分,促进不同作物的健康生长,改善牧草品质[1]。以氮元素循环为例,在豆科作物的种植中,其根瘤菌能够起到固氮的作用,此外还会产生一些其他作物需要的磷脂、蛋白质和钙,在混播时可以选择一些对这类营养物质有需求的作物,能够降低作物在生长时需要的养分。此外豆科作物在生长时能够捕捉大气中的氮元素,将其固定在土壤中,种植时不需要过多考虑作物生长时需要的氮元素,能够提升土壤肥力,降低种植时的资源和成本消耗,在将禾本科和豆科作物种植在一起时能够提高牧草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牧草质量。此外禾本科作物有着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占比,也是牧草混播中广泛运用的作物。
(三)优化高寒草原牧区的种群结构
生物学上定义了种群的概念,主要是指在某特定空间内,在一段时间中存在的全部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一个完善的群体,内部之间能够通过繁衍传递基因,由于基因传递产生于种群内部,因此种群都拥有自己的基因库。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种群是一个基本单位,种群在空间内分布的结构就是种群结构,通常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种类型。种群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影响结构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较为单一的种群结构在遭受破坏时不具备较强的恢复能力,而提高种群结构的多样性同时也能提高其抵抗外部破坏的能力,保证种群在短时间内得到自我恢复[2]。
高寒草原牧区在牧草混播中需要考虑作物接受到的光照,在有限的空间内需要植物茎叶能够吸收到生长所需的阳光,混播形式能够提高牧草整体受到的光辐射,为牧草营造良好的生长空间,提高牧草产量。以豌豆和燕麦的混播为例,在种植时植株高度能够达到14cm,植株的提高能够保证得到充足的光照,太阳辐射面积能够在原本基础上提高一倍,提高牧草的质量和产量。混合播种的模式在种群理论中属于垂直结构,在有限的光照下,从垂直方向上加强了作物的光合作用。通过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利用能够减少植物之间对资源争夺,保证牧草生长得到必要的养分。此外在实践中能够发现,混播形式还能提高牧草质量,与豆科进行混播的作物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减少作物资源争夺是混播的主要优势之一,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当前无芒雀麦、多叶老芒麦和苜蓿组合混播的形式得到了大量普及,这一种植模式是牧草混播中效率最高的一种,能够降低草地茎叶,提高草地的植物叶量。通过在高寒草原牧区大量推广混播模式,能够对种群结构起到改善作用,提高区域间的整体牧草产量,提高植被多样性,为牧草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策略
(一)明确种植目的
牧草混播规划通常需要带着较强的目的性,在对混播模式进行规划时需要避免盲性,只有在规划前制定清晰的目标,才能保证混播的有效性。高寒草原牧区的自身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在面对自然灾害等外部破坏时不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在引进一些牧草品种进行混交时需要保证不会对原本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牧草种植中导致牧草产量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病虫害,因此在混播时可以选择在抗病性上有着不同表现的作物,能够提升作物的整体抗病性。例如在疏林地域种植中,通常存在播种地阳光辐射和水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植被数目较少,并且分布稀疏,会影响到一些作物的光合作用,在单一播种模式下植被存活率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混播中可以挑选一些具有良好耐阴性的品种[3]。
(二)考虑不同作物之间的兼容性
不同类型的作物在混播过程中应该注重到作物的生长速度、高度等因素,确保植被生长特点的一致性,这就是牧草混播的兼容性原则。当前在作物混播中引进了一些国外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颜色上通常比国内品种更深,在种植时如果有美观性要求,需要考虑到颜色的一致性。此外一些品种的生长速度也不一样,如果将生长速度不一致的两种类型作物进行混播,会导致生长速度较快的作物抢夺过多养分,生长速度较慢的作物得不到生长需要的资源,资源分配不均匀会对作物正常生长受到影响,牧区作物的多样性得不到保证。
(三)混播比例的科学设计
在牧草混播中选择的品种和作物数量都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在对作物种类进行科学规划后,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考虑不同类型作物的分配比例。通常情况下比例不同导致作物的最终产量也有所不同,在两种植物的混播中,目标产量和作物比例呈现出向下的抛物线关系,抛物线定点对应的数值就是两种作物种植效率最高的比例。在实际牧草混播种植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例如成本投入等,需要对种植比例进行进一步计算,提高总体超出。在生物学上牧草的混播体系可以作为群落看待,群落具有相同密度的情况下,其运行效率主要受到不同物种分配比例的影响。高寒草原牧区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对于群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以豌豆和燕麦的混播为例,混播的最佳比例为1:1,与其他混播模式对比能够提高40%的产量,并且在高海拔地区有着更加突出的表现[4]。
(四)需要保证生物学上的一致
在牧草混播中应该保证各类作物在生物学上的一致性,这就是牧草混播中的生物学一致性原则,牧草的生物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其长势、分化速度和生长速度等,一些植物具有较强的分生能力,在恶劣环境下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高寒草原牧区需要对引进物种进行合理选择,一些生命力过于旺盛的物种可能会导致生物入侵的问题,对原本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高寒草原牧区的混播模式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到原有的作物生物学特征,选择引进特征相似的物种,避免因为生物学特征不一致,导致草坪块状分离的问题,破坏原本草原生态系统,对作物生长环境产生影响。
(五)明确主导性作物
牧草混播模式的设计不应该只采用均等种植的形式对作物进行分配,在种植时应该有明确的种植目的,以目的为导向明确在混播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物,作为主要作物输出。以早熟类禾类作物的种植为例,一般情况下这类作物在发芽期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在种植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而黑麦草在前期生长速度较快,将黑麦草与早熟类禾类混播种植,黑麦草能够在前期对早熟类禾类形成保护,早熟类禾类是该区域的主导性作物。
(六)科学设计牧草收割时间
牧草收割时间对于牧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牧草混播中需要对其收割利用期进行科学设计,利用牧草生育期之间的不同,保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牛羊提供生长需要得的营养物质。在实践中表明,牛羊生长需要多样化营养物质,通过单一播种的形式不仅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还不能为牛羊提供生长所需的充足养分。因此在混播中可以利用不同作物之间生长周期的不同,有效岔开不同作物的收割利用期,保证牧草在生长中的各个时期都不统一,包括开花、抽穗、灌浆等时期,通过对牧草进行分批次的收割,能够在牛羊生长的不同时期为其提供需要的牧草种类,保证营养的全面供应。例如在实际种植中,将豌豆和燕麦的生长周期错开,燕麦处于乳熟期时豌豆正处于结荚期,能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为牛羊提供不同的牧草,提高生长资源的利用效率,让牧草在不同周期中交叉生长,延长作物供能时期[5]。
(七)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
牧草混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牧草的抗病性,但是并不能完全保证抵抗病虫害的侵袭,为了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需要在生长过程中加强对牧草情况的监测,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当前已经可以通过自动化技术对牧草情况进行了解,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病虫害,并且分析出导致病虫害的根本原因,选择对应的防治措施。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现阶段在病虫害防治上的技术也在逐渐创新与进步,在高寒草原牧区的混播中应该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在病虫害发生前加强预防,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在种植中可以采用一些物理手段,例如杀虫灯等,降低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有助于为牧草种植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结语:综上所述,在高寒草原牧区的牧草种植中,为了有效提高种植质量和效率必须加强混播技术的应用,提高作物抵抗外部损害的能力,提高物种多样性,为了保障混播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对混播作物进行合理选择,考虑到不同类型作物的生物学特征和兼容性等,并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对混播比例进行科学设计,为了提高作物的利用效率,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对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进行交叉安排,在不同时期为牛羊生长提供不同的养分,并且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保护高寒草原牧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海燕,韩步龙.高寒草原牧区牧草混播种植应注意的问题[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2):149,151.
[2]关正翾,娜尔克孜,朱亚琼,等.不同混播方式下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及土壤养分特征[J].草业科学,2019,36(3):772-784.
[3]霍雅媛,曹宏,柴守玺,等.不同豆禾牧草混播对土壤质地及肥力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0,38(3):238-244.
[4]张永亮,高凯,于铁峰,等.禾草种类与混播比例对苜蓿—禾草混播系统生产力及种间关系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20,42(2):47-57.
[5]吴晓娟,杨梅,芦奕晓,等.混播比例和施氮肥对箭筈豌豆/燕麦草地根系特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20,29(9):1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