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丽红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66200
摘要:猪蛔虫病是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而引起的一种土源性线虫性传染病,成年猪一般无明显症状,感染程度较轻,但是对于2-6个月之内的仔猪的生命会造成严重威胁,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大量仔猪死亡,给养殖农场或个体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饲养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进行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尽可能的避免疾病的发生,保障养殖人员的经济财产安全。
关键词:仔猪蛔虫病;防控;治疗
引言
蛔虫属于大型体内寄生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仔猪经口食入感染性虫卵并经消化液作用孵出幼虫,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血液中,在肺脏器官中停留一定时间,然后随着分泌痰液到达消化道,在小肠内成熟。这种疾病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卫生条件差、防护措施不到位的养殖环境中,这种疾病的出现往往养猪产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猪蛔虫病的病原和流行病学
1.1病原
猪蛔虫病是由蛔虫引起的,蛔虫属于一种大型线虫,包括成虫形态和卵形态。成虫体长为圆柱形,端部细,中间厚,角质层较厚,而死虫为苍白色。雌蛔虫大约20-40厘米长,成年雌虫一天可产卵10万个左右。卵分为两类:受精和未受精。卵子呈现椭圆形,黄褐色。卵壁厚实,蛋白质外膜呈现不均匀状态,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卵会在3周内发育成熟。其致病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幼虫和成虫的机械作用、继发感染和营养缺乏。
1.2流行病学
流行范围广泛,其原因是成熟雌性蛔虫繁殖能力强,对外界环境及一般杀虫剂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易于存活,这与卵膜的外层直接相关。蛔虫有一定的产卵特性,具有体内移行的特征。蛔虫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猪为易感染动物,尤其是3~6月龄的仔猪感染风险最高。传播途径主要为消化道和胎盘。猪食用含有虫卵的饲料,喝了被蛔虫污染的水,很容易导致蛔虫感染。
2、猪蛔虫病的致病原因和诊断方法
2.1致病原因
2.1.1卫生条件差
猪舍粪便没有进行及时清理,导致大量蛔虫卵感染猪舍。同时,由于猪群活动的不稳定,往往会造成饲料和水料污染。在人工饲养过程中,鞋底也会携带部分蛔虫卵,在人为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使蛔虫卵在多个猪栏中进行传播。此外,仔猪在哺乳期间,也会经由感染蛔虫的母猪进行感染。此外,不注意储藏区域的清洁,导致地板、喂食槽等区域经常出现粪便,也会造成大量感染。
2.1.2饲养管理不当
猪蛔虫病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饲养和防护的不合理造成的。猪圈结构不合理,导致猪群活动过于密集。此外,喂养不合理,特别是维生素的缺乏,增加了仔猪感染的可能性。饲养人员对猪圈消毒的工作没有进行充分落实,也没有做到科学、全面的管理。
2.2临床特征
仔猪营养状况及月龄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猪在感染初期常表现为营养不良、皮毛粗糙、发热和情绪低落等现象,伴有咳嗽和呼吸缓慢。相关调查显示,仔猪处在3~6月龄时,临床症状最最为严重。仔猪感染初期有轻度咳喘的特征,体温可达40℃。体重偏大的猪表现为消沉、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身形逐渐瘦弱,免疫力逐渐降低。若感染较重,则伴有气短、、无规律呼吸、呕吐、腹泻等症状,死亡的概率大大提升。超过6月龄的猪症状往往不明显,体内蛔虫数量较少,摄入营养也较为充足,只有极少数会出现厌食和生长缓慢的情况,由于成年猪具有一定的抗病性,往往能够耐受一些没有明显症状的蛔虫病,但是这些猪仍然是感染源的一部分。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是蛔虫的机械运动,在蛔虫的体内迁移过程中,幼虫可引起体内轻度出血、肝细胞混浊、免疫系统坏死、肺出血、肝水肿等并发症。
成虫能破坏小肠的内壁,引起肠道破裂、肠穿孔、腹膜炎等病症。如仔猪体内蛔虫过多,还会导致肠梗阻,出现发热、腹泻、食欲不振、腹痛剧烈的情况,甚至会导致死亡。
2.3实验室诊断
经实验室诊断后发现,猪肺部有大量幼虫卵,其肠内有大量成虫,该病还可通过饱和盐水溶液进行涂片的方式,利用显微镜进行检测。蛔虫卵有着明显的特征,通常很容易辨认,可以分为受精与未受精两种类型。部分卵尚未完全分离,产生月牙形的缝隙,。未受精卵在显微镜下呈现细长的特征,内部充满了各种大小、形状的光粒。因为猪蛔虫的生长和发育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不能在仔猪出生后的前二个月通过化验粪便进行检测。
3、治疗与防治措施
3.1治疗
为了防止猪在喂药后出现呕吐现象,在药物混合饲料的过程中,要选择合理的配比方式,对已经死亡的猪进行及时处理,以免因疾病蔓延而造成更多的损失。在治疗过程中,可采用化学驱虫法,让病猪通过口服或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10mL/kg驱虫净,或者按体重口服200mg/kg驱蛔灵。同时,也可以采用中药驱虫方法:取乌梅3个、槟榔13克、君子兰15克、石榴皮15克,加水溶解,取病猪逐日进行灌服,连续使用2-4天。方法二:取乌梅、荸荠各25克取,槟榔、楝皮、鹤虱各15克,研成粉末,使病猪进行空腹口服,具体药量视体质而定,连续服药10天,即可起到良好效果。
3.2加强管理
要注意猪舍的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在防止环境污染的基础上,阻断病原体的传播渠道,以此来保证饲料、水及环境的清洁。同时,还要强化饲料管理,防止蛔虫通过粪便对饮水进行污染。猪舍要时刻保持通风干燥,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相关人员要定期进行消毒。另外,还要为养猪场搭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场地,保持场地平整,防止积水的产生。
3.3定期驱虫
猪配种前,要进行定期驱虫,妊娠母猪分娩前14天进行一次,仔猪断奶后14天尽洗一次。另外,其它类型的猪应每60天驱虫一次。养猪人员在蛔虫高发期,也就是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要对整猪群进行整体驱虫处理,特别是对刚刚15天龄以内的仔猪,要驱虫1~3次。对于刚刚引入的种猪,应采取临时隔离措施。如出现寄生虫感染,应使用驱虫药品进行清除,如隔离一段时间后未发现寄生虫,可将新猪引入猪群进行饲养。另外,为了进一步确保猪群的安全,必须彻底消灭蛔虫,可以在猪舍全面喷洒灭虫剂,喷洒石灰水,减少蛔虫的滋生场所。另外,仔猪抵抗力低是易感染的一大原因。为此,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保持仔猪的生命健康。首先,要确保饲料营养均衡,尤其要保证微量元素、矿物质、蛋白质的充足摄入,才能满足仔猪生长发育的需要。另外还要注意仔猪是否有拱槽底及不良饮水习惯,还要减少不同猪舍之间的接触,对刚刚断奶的仔猪按照出生时间进行分组,猪群密度不宜过高。在室外活动时,相关人员要确保不同猪舍内的猪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便于管理的同时,减少了疾病的传播概率。
3.4对引入猪更应当加强控制
为了阻断外界蛔虫病的传播,就要对引入猪进行严格管控,并采取隔离饲养的方式进行观察。在进行混合养猪之前,需要对外来猪种进行严格控制,在疫病流行期间,应以整体管理为主,至少要进行两次驱虫程序,才能保障引入猪种的健康,以防外来疫病在猪舍内传播。
结语
仔猪蛔虫病的出现,不但严重影响仔猪的健康生长,而且还会对饲养人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采用高效的预防手段,是防治仔猪蛔虫病的关键。在仔猪确诊后,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坚持"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使仔猪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在饲养过程中,一旦发现蛔虫病,应技术对感染程度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杜华伟,王志文,张力强. 猪主要寄生虫病防治措施[J]. 中国畜禽种业. 2019(05)
[2] 刘伟. 猪蛔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 2018(12)
[3]孙静,李日飞,冶冬阳,李建喜,杨志强. 猪蛔虫病研究进展及防控展望[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