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宝利 王亮
光远检测有限公司 河南省濮阳457000
摘要:十八大会议至今,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理念深得人心。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的发言,使人们愈发刻骨铭心地了解到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包括八个方面:深刻的历史观、科学的自然观、绿色的发展观、基本的民生观、全面的制度观、严格的法律观、国家行动观和共赢的全局观。纵观世界,历史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演变使人们认知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文明生存和快速发展的根基,而生态繁荣导致文明,生态文明导致文明衰落。通过阐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概念和范围以及国家对监测方案的理解,提出“真实、准确、完整”的保障措施,指出新形势下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总体框架;取向
引言
开展生态环保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增强监测有益于降低生态破坏的发生。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升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政府评估的方法是借助环保监测获得的数据信息,社会公众对环保监测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愈来愈高。构建环境监测网后,社会和公民还可以加入监督,增强与部门的合作,实现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公众的有效的管理。
1 我国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经验和努力,我国初步建立了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网络,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形成。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成果表明,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基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我国现有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
1.1 环境监测网络分割,网络协作能力差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监测功能配置存在重复、分散等问题。重复性是指监测相同的生态要素,不同部门应对其进行监测。水利监测与其他监测机构相互重叠,由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和交通部负责监测。在监督职能出现重复的情况下,下放权力。实际上各部门没有形成统一的监测指标、方法、网络密度等。其监测结果各有侧重。生态环境监控存在着矛盾,各部门难以形成网络协同开展生态环境监测。
1.2 政府监管滞后
最近几年,政府部门放松了对社会监督机构的准入条件,市场力量的引进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效率,提高了环境监测网络的总体生命力。但是必须看到,在活跃的环境监测市场上,还存在着监测不规范、监测服务质量不合格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采购市场环境监测服务质量堪忧。根本原因源于政府部门对环境监测市场欠缺合理监督管理,具备一定的滞后效应。
1.3 环境监测技术存在局限短板
监测技术既是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发展的基础,又是最基本的语境。发展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必须依靠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监控技术和监测手段日益智能化、自动化,大大推动了监控网络的发展。但从总体水平看,仍存在极为严重的技术瓶颈。一方面,进口监测仪器的自动化程度还很低,很难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进口监测设备存在一些缺陷,其参数很难完全适应当地环境,国内监测仪器相对落后。
2 生态环境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和策略
2.1 生态环境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
全面考虑生态环境建设,要有一个生态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按照这一框架不间断地开展各项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监测开发任务,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地说,是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管理体系和鲜明的管理理念。在环境保护的各个层面上,既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又要与其他层次合作,建立联系机制,以提高环境保护的整体监测水平。监测系统可以分为水平监测和垂直监测两种。
各省、区的监测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纵横向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主要实现数据实时上传,确保重要信息不丢失;此外,重要信息可以共享,分析过程中可借鉴监测与改进,可对遏制环境生态恶化甚至解决环境问题的障碍起到更好的作用,也可促进国家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2.2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策略
2.2.1 加强对环境监测网络的管理
危害社会环境的一个关键原因是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它的质量影响到环保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和自然环境的改善,也危害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整体化面貌。要创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环境监测管理模式及机制。权责并重,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把有效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进行评估和监督,保证信息公开。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系统在企业建设中的作用,要注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管理者和掌握专业技术的监督人员。对环境监测网络系统进行管理改造,既要推陈出新,又要保留原有系统的精华,保证环境监测质量水平达到达标要求。管理型环境监测网的建设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
2.2.2 确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而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则是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总量数据,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生态环境,需要了解生态环境现状,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明确主要指标,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持。土壤水文学是影响气候和环境的重要因素。环境监测要有层次、有阶段、有目标,必须明确各因素的作用、范围和效果。要想获得更为全面、有效的环境监测信息,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技术支持、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相关人员的敬业精神,才能得到更为全面有效的环境监测信息,这类信息的真实性是环保工作中的重要因素。
2.2.3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各部门的协作
唯有实现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为环境服务的质量。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环境监测网络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必须进一步提高部门间的合作能力。
一是在宏观上,形成“一张网”监管网络,支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决策。二是在系统内部,要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各地区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划要求,应建立优化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提高监测网络的覆盖密度和范围。四是理顺各部门监管职能,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办法》进行调整,明确中央和地方监管职能。
结束语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是影响中华民族协调发展的主要策略,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的头等大事。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全方面阐释了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注重尊重和保护自然,监测自然环境。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施省级环保机构监测、监管、执法等纵向管理体制改革。本文一系列具体措施是提升生态环保监测的强有力保证。提升生态环保监测是保护和治理环境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力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海芹,高世楫.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取向[J]. 改革,2017(5):15-34.
[2] 王伟健. 基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取向研究[J]. 信息周刊,2019(18):0143.
[3] 梁策,孟娜. 基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取向研究[J]. 冶金管理,2019(15):120,122.
[4] 陈旭东,王帅.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取向[J]. 当代旅游:下旬刊,2019(3):00173.
[5] 吴季友,陈传忠,蒋睿晓,等.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成效与展望[J]. 中国环境监测,2021,3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