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鲜洁
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衔接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当前的重大任务。红色旅游能防止返贫,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将红色文化资源效益转变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效益。本文分析了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的内在机理,剖析了重庆市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存在的三类问题,根据问题进一步形成了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坚持文旅融合战略,树立品牌发展战略、坚持人才培养战略四方面的有效衔接路径。
关键词: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0 引言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平稳过渡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且艰难的战略性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2月16日出台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30号)。文件明确要求,要集中力量做好脱贫地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重点工作。这为我国巩固脱贫提供了新的指南,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确定了重点,也对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1]。红色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防止返贫的旅游业态,能够起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作用,进一步承接乡村振兴。重庆是集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地区,在政府以及多方人士的关注下,重庆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目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发展红色旅游,对于革命精神的发扬与传播、红色文化的传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生态多方面效应的结合至关重要。本文对于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衔接中的作用研究有利于丰富完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体系[3]。
1.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衔接中的内在机理
重庆红色旅游有以下突出特点:(1)红色资源数量众多。重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已有12个,4A级景区一共有7个。据登记备案,我市有27家革命文化纪念馆,20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所珍藏文物高达29374件。(2)资源分布广泛。广泛的资源分布便于游客参观游览,重庆红色资源旅游区散布我市多个区县的乡村[4]。渝中区及附近红岩革命旅游区有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特园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渝东南有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司令部旧址、赵世炎烈士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 渝东北红色旅游景区有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万州革命烈士陵园、三峡移民纪念馆;渝西北有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杨闇公旧居和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渝西南红色旅游景区有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等红色旅游资源。(3)知名度高。上述旅游区主要综合体现了红岩精神与抗日革命精神,这两种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史上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老一辈共产党人与革命先烈千锤百炼形成的以“爱国、奉献、团结、奋斗”为核心的“红岩精神”与抗日革命精神,在全国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5]。(4)基础扎实。重庆红色旅游在旅游产品路线打造上面已经较为成熟,积累了宝贵丰富的经验。重庆以歌乐山烈士陵园、渣滓洞、白公馆、红岩革命纪念馆为重点打造了“红岩联线”这一品牌,开发了“红岩精神,光耀千秋——游红色三岩”、“行革命圣地,启人生智慧” “走进红岩圣地,感悟信仰力量”等旅游线路,在全国产生了长久且深远的影响,完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大丰收。(5)客源丰富。据重庆晨报上游新闻报道,2019年,近1150万人次全球旅游者被重庆红岩革命景区服务接待,其接待服务旅游者的数量仅低于故宫。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截止五一假期前,重庆红色旅游保持较高人气,在计算范围内的21个红色旅游景区共服务接待旅游者27.5万人次。其中歌乐山烈士陵园服务接待游客近6.7万人次,杨闇公故里服务接待国内外游客3.3万人次,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接待国内外游客1.4万人次。
关于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方面的效益,结合了现有文献,界定红色旅游减贫是指“以贫困地区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红色旅游市场为导向,各红色旅游利益相关者通过红色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地帮助贫困人口,使脱贫人口不再返贫,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方面可持续发展”。重庆的红色旅游为乡村贫困人口提供了生计,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农家乐等形式解决了农户的就业问题,大幅度提升了地区的经济水平,能有效的防止返贫[6]。同时,开展红色旅游可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浸润和启迪人心,加强红色革命教育,促进重庆的文化繁荣发展。
关于红色旅游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效益,红色旅游深耕于农村片区。重庆红色资源大多分布在渝东南、渝西北、渝西南、渝东北等地区的乡村。乡村是自然风光优美、传统文化保存完好的地方,还承载了中国革命精神的红色记忆。革命文化、红岩精神扎根于我市肥沃的文化土壤。在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上,文化发源地又与美丽乡村地有着高度的吻合。依托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继承红色革命传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让红色文化植根于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土壤,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上,红色旅游深耕于乡村地区,持续升温,增长强劲,是巩固脱贫的重要模式,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上的作用不可忽视。
2.重庆市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衔接中面临问题
1233.1城镇化进程推进压缩乡村红色文化繁衍空间。
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机会,也在很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差距扩大、乡村空心化等问题的出现,也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乡村红色文化繁衍发展的空间被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所限制,使农户对乡土地域文化及红色文化产生一种极度的不自信的表现。农户会羡慕城镇生活文化,轻视乡土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这对于红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长期稳定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中青年农户可能倾向外出务工,乡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缺少参与者,乡村空心化严重,不利于红色旅游的繁荣发展,妨碍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3.2红色文化内涵挖掘过浅。
红色旅游具有及其丰富的内涵,但目前一些红色旅游景区对红色文化内涵领悟不透彻,景区开发也不够深入,没有深刻体会到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诸多效益。较多景区在景区内涵上挖掘较浅,致使景区游览时间具有一定时效性,一般在烈士纪念日时参观游客较多,烈士纪念日过后游客数量就会骤减。展览的形式上,较多景区以纪念馆、遗址的形式进行陈列展览,配以简单的图片文字,是一种静态性的观赏,不符合当前旅游者个性化、参与化的需求。开发产品单一化、同质化,大多是纪念币、纪念册、纪念衫等简单的产品,缺乏新意,没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同时,红色旅游强化其文化教育功能,忽视地域特色的呈现。
3.3旅游宣传营销模式滞后。
当前社会信息高速发展,营销宣传模式在乡村红色旅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若想繁荣发展红色旅游,借助文旅融合来助力乡村振兴,就必须重视且采取正确的营销手段和途径。在目标受众上,当前红色旅游的目标市场大部分旅游为老年人和青少年学生,以加强革命教育为主。在宣传方式上,目前采取网络营销、口口相传的模式,吸引的大部分游客是重庆周边游客。品牌和特色是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景区保障竞争优势的强有力手段,当前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重庆红色旅游市场品牌意识还不够强烈。
3.4景区管理水平不高。
重庆较多红岩景区是免费向游客开放,后疫情形势下,只需要提前预约,现场出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即可进入。在进入景区的时候,往往会排起长龙,有游客大声喧闹,工作人员在秩序维持工作这块有所欠缺。在景区讲解这部分,较多景区只提供了VR语音导游服务,讲解生硬单一,无法让游客沉浸体验文化。就算有导游现场讲解,讲解的内容不够深入,浮于表面,甚至讲解过程中会出现非史实的小故事。旅游投诉这部分,较多游客无法找到有效渠道进行投诉或者反馈,或者反馈信息无法得到解决。
3.重庆市红色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创新路径
44.1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城市反哺农村。
提升乡村红色旅游景区魅力,吸引城市游客前往参观游览,鞭策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收、进而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丰富农户的文化休闲生活,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增强农户对乡土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立足农户的主人翁地位,多方面健全农户参与方式,协助广大农户在红色旅游景区就业,引导外出务工农户返乡创业,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和带动乡村地区振兴的支柱产业。同时,以乡村经济平稳发展为核心,从全局协调的视角出发,对乡村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乡村红色旅游发展产业链,优化经济、社会文化效益。
4.2坚持文旅融合战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重庆红色旅游开发要正确意识到文化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文旅融合,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红色旅游中,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依托的载体。只有注入了红色文化的红色旅游才能永葆青春、经久不衰。红色文化依托了红色旅游这个载体才能散发其独特的魅力。当地政府应组织民族学、文化学的相关学者,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段时期展开,对以红岩精神为主的红色文化进一步挖掘。每一个乡村都其独特的特点与魅力,应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综合进行开发,助力乡村振兴。化静态的陈列展览为动态的参与体验,运用电、光、声等技术开发旅游产品,例如拍摄以红岩精神为基础的影片,持续开发情景剧等的旅游产品,开发相关游戏,再现历史事实,引导游客深层次参与到红色旅游中来。旅游纪念品应该注重实用性、生活性,同时把握纪念性、艺术性,打造多元化独特旅游产品,创新红色旅游观赏方式,提高游客重游率。
4.3树立品牌发展战略,丰富宣传营销手段。
在信息高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前提下,恰当的宣传营销手段为红色旅游市场增添了活力。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体验性产品,品牌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依据,决定着旅游者的决策。重庆旅游目的地应确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树立品牌形象。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政府全力举旗,建立重庆红色旅游品牌,统筹策划开发,保证政府的主导地位。完善开发红色旅游产品,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和简单化,拓展红色旅游市场。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红色旅游发展的投资扶持,激发红色旅游市场活力。2.借助新媒体这种媒介,大力宣传重庆红色旅游,在抖音、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bilibili等平台发布红色旅游广告,拓宽宣传途径。需注意的是,拓宽宣传途径的同时要保证宣传内容的质量,不可滥竽充数。3.精准市场定位。旅游产品的策划奠基于精准市场定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力量从产品特色、客源受众、营销模式等方面对旅游市场定位进行科学谋划。4.认真分析四川、贵州等邻近省市的红色旅游资源,探究其与重庆红色旅游资源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进行联合营销,形成资源的互补以及宣传的连锁性,扩大宣传效应。
4.4坚持人才培养战略,完善管理机制。
重庆红色文化景区应向各行各业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定期对景区内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景区内导游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在上岗前先进行系统培训,对工作人员建立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其次,完善景区投诉与反馈机制,畅通游客反馈渠道,妥善处理游客的意见与建议,及时进行服务补偿,进一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强.红色旅游扶贫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研究——基于四川省古蔺县的实践[J].百色学院学报,2021,34(02):113-116.
[2]白永秀,宁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提出、研究进展及深化研究的重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2021-06-23].https://doi.org/10.16152/j.cnki.xdxbsk.2021-05-001.
[3]王幸媛.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四川绵阳“两弹城”为例[J].学理论,2021(05):10-12.
[4]罗君.重庆红色旅游发展策略——以红岩联线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4):97-98.
[5]吴永斌.红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赓续红色基因[N].甘肃日报,2021-05-17(005).
[6]何建民.重庆红色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