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佳慧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食品标准法规为食品的项目检测与限值的判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是食品检测,需要切实做好食品检测标准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工作。总得而言,制定科学完善的检测标准体系是推动食品检测工作长久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对食品检测标准的具体内容以及食品法规改进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标准法规
一、食品检测标准法规的种类
食品检测标准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家标准、团体标准、水产标准、商业标准、轻工标准、进出口行业标准、农业标准、其它国内标准等。各个标准法规均有相匹配的适用品类和范围,指引和规范生产、流通和餐饮环节。常见的判定依据包括GB2760食品添加剂、GB2761真菌毒素、GB2762污染物、GB2763农药和GB31650兽药等国家标准,使食品检测有依可循,奠定了食品安全的基调。食品检测包括了一系列GB5009的方法,均明确了测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实验原理、具体操作步骤、结果分析、精密度等内容。
二、食品检测法规的作用
1.提高食品市场竞争力
食品安全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以对于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通过法律的强制作用使得食品生产、检测的标准化程度得到了提升。如果想要使得我国食品与国际接轨,必须对食品检测法规进行优化完善,构建检测标准体系,有助于我国食品打开国际食品市场的大门。
2.保障消费者权益
检测标准制定是优化食品检测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所以完善食品检测法规更为重要。食品检测主要作用在于将食品表面及察觉不到的内在指标展示给消费者,突出食品生产加工的安全性,所以这也是规范食品检测的一项重要法规,可以确保消费者正当的权益不受损害。例如,一些国家对于辐照食品和转基因食品提出了高标准,也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对此项内容进行严格规定,努力构建符合食用安全的检测体系[1]。
3.可追溯管理的要求
食品检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行,才能确保其有效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检测方法,判定依据,能够通过检测和判定进行食品源头追踪,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通过检测信息查询食品市场销售渠道,构建安全的溯源追责体系。
三、食品检测法规分析
食品标准与法规的规范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制度约束。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团体发布了一系列食品检测标准及法律法规,但同一样品在不同的标准中存在分类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对标准理解不透彻的人用错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一些专家学者也在探究食品检测制度,旨在使得标准法规得到统一。但有些品类的理化指标或卫生指标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规定限值,无法判定检测结果是否合格。而且标准的修订存在某些标准已废止,但无替代新标准的情况,导致某些项目的监测存在空白区。
相较于国际化标准,我国采用的食品检测标准不全面;其次,各项检测法规不能很好地衔接在一起,法规中的矛盾较为突出;最后,一些法律要求不具有适应性以及合理性,无法突出法规的通用性特征。
四、优化食品检测标准法规的建议
1. 完善食品检测体系
设立并完善合理的食品检测管理制度可以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因此有关企业可以参考他国、本国标准,借鉴其他企业成熟的食品检测管理体系相关经验,有效监控食品安全生产全过程,保障食品的安全质量。食品检测部门需要切实加强对食品检测的管理制度和执行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置不合格的食品,从源头做好食品检测工作。还需对食品检测技术进行升级,争取实现自动化。并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食品检测进行融合,促进食品检测行业多方向发展[2]。
2.落实检测标准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检测方法制定前应组织召开会议研讨,借鉴多个国家的检测法规,制定出合理的,通用的,可操作性强的,符合相应项目检测特点的标准法规。同时扩大国家强制标准的覆盖范围,不同检测标准法规的颁发部门相互参考,互联互通。通过检测方法的强制性实施来确立食品安全检测的地位,保证检测方法的权威性。制定标准单位应提供标准解读培训和标准咨询服务途径,进行宣传和指导,确保执行的有效性。对于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关部门应快速响应,剖析事发原因,锁定检测项目,尽快出台补充检测方法,监控食品安全,约束食品朝不良的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推动标准发展的氛围,通过社会共治和群众积极行使监察权促进食品检测标准法规发展。另外,细化检测步骤十分重要,采用食品归类的方式完善食品检测工作。
结束语:当前阶段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纷繁复杂,内容多样。本文针对食品检测标准法规提出了优化意见,以更加完备的检测方式甄别出不合格产品,从而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检测的效用,有序推动我国食品检测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跃平.食品检测仪器的应用及展望[J].现代食品.2019(04):25-26.
[2]吴永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9(0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