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施工及管理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4月第11期(中)   作者:李银光
[导读] 在对城市市政道路工程进行升级时,应当对老旧的水泥混凝土道路进行沥青化
        李银光
        湖南省绿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 410000

        摘要:在对城市市政道路工程进行升级时,应当对老旧的水泥混凝土道路进行沥青化处理。在施工改造工作开展前,应先建立对项目施工技术与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方案。对开展施工技术管理时,应当对碎石法处理技术、玻纤土石格栅技术、橡胶沥青吸收层技术、道路接缝技术、道路板块处理技术等;对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时,可对项目开展前期准备工作落实、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控制、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保质保量完成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本文就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施工及管理分析探讨。
        关键词: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施工技术;施工管理;
        0 引言
        为有效提升城市环境形象,为市民提供舒适安全的出行环境,应当对城市道路进行升级换代。如市政水泥混凝土道路进行沥青化的处理,在实际处理工作开展时,必须对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控制,以达到市政道路建设的预期效果,对市政道路的运维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发挥出沥青道路的交通价值。
        1 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施工分析
        1.1 防反射裂缝施工剖析
        市政道路工程升级改造时,需对老旧的水泥混凝土道路进行沥青化改造处理。为保证改造后的城市道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必须对改造过程中的施工进行有效控制,主动规避质量缺陷。通过对以往的改造项目分析可知,反射裂缝的出现概率较高,且反射裂缝出现后,将导致道路的防水性能下降、路面的整体应力增大、道路变形增大,会直接影响到改造项目的建设可行性。为此,在市政工程开展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时,必须对防反射裂缝施工技术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改造项目施工的质量与安全。在具体防反射裂缝施工时,可采取以下技术处理方案。
        1.1.1. 碎石法处理
        若市政水泥混凝土道路质量差、破损严重,在对其改造时,可采取碎石法处理。在该技术方案应用时,由工作人员操作破碎机械设备,对原本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破碎处理,使得路面破碎形成2厘米到40厘米的咬合嵌挤碎块柔性结构。该类碎块结构的处理,可合理利用原有水泥混凝土的残余强度,部分市政道路改造项目施工时,采取共振破碎技术方案,使得破碎后的粒径达到预期工作要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避免对原有道路路基强度的破坏,可主动规避反射裂缝的出现。
        在碎石法技术控制时,道路破碎层的粒径控制难度较大。因为市政水泥混凝土道路的原有面板厚度,一般处于20到28厘米之间,破碎处理过程中,水泥混凝土表面块体的粒径,相对小于下部块体的粒径,给后续沥青化改造工作开展造成一定阻碍。为很好解决该问题,在实际操作破碎机械设备时,可对破碎设备的转数与频率进行科学调控,进而将道路破碎的粒径控制在预定范围内。
        1.1.2 玻纤土石格栅应用
        在对市政水泥混凝土道路进行改造时,可合理应用玻纤土石格栅技术。通过玻纤土石格栅的铺设,可有效提升沥青层的施工质量与安全。在该技术的应用下,可有效优化沥青道路的防水性能,且可以有效提升道路覆盖层的抗疲劳性与抗变形能力。在玻纤土石格栅进行施工时,可沿着路面进行纵向铺设,并在实际铺设时注意道路的搭接质量。
        现场施工人员进行玻纤土石格栅铺设时,应当利用U型钉、尼龙绳、涤纶线进行有效连接。在对其搭接宽度进行控制时,应当将其宽度控制在200毫米以上。在实际铺装工作开展时,需避免土石格栅中出现扭曲、折叠、重叠问题,避免影响到后续道路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格栅利用钩头钉进行固定时,需对其固定的距离进行合理控制。一般情况下,应当对其间距控制在1.5米到2米之间。在土石格栅铺设工作完成后,应当在48小时内进行填筑处理,确保填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在具体填筑工作开展时,应当遵循相应的施工顺序,如先进行两侧填筑,而后则进行中间填筑。填筑施工管理时,应当将填料放置于摊铺的土面之上,不可在土石格栅的顶部直接进行卸料处理,避免对玻纤土石格栅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水泥混凝土进行沥青化改造时,应当对第一层进行压实处理,使得该层的施工压实度达到技术要求,而后则进行反卷格栅施工处理,并对上一层的格栅进行绑扎处理,待锚固稳定后,则需及时开展反卷位置的保护处理。
        1.1.3. 橡胶沥青吸收层管理
        在橡胶沥青吸收层进行施工管理时,应当对其施工技术进行一定控制。因为,在原本的水泥混凝土与沥青表面之间存在一定应力,为避免反射裂缝问题的出现,在两者之间应当设定应力吸收层。在应力吸收层的运行下,可有效解决混凝土之间出现应力集中问题。通过对应力层进行合理管理,可将沥青层的变形应力,有效传递到隔离层。在隔离层的作用下,可使得沥青表层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发挥出吸收层的应力吸收效果。
        在水泥混凝土进行沥青化改造时,为有效解决吸收层缓冲应力的现实问题,在实际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合理使用双绞合金金属网进行合理处理。在该金属网的有效处理下,可提升沥青吸收层的吸收效果,对道路变形量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较为严重的反射裂缝,影响到市政道路的最终运行质量与安全。在橡胶沥青吸收层管理下,可有效改善道路的使用性能与整体安全性。
        1.2 道路接缝处理施工
        在水泥混凝土进行沥青化改造施工处理时,需利用切割机与清理机,对原有路面的杂物进行有效处理,为后续沥青混合料施工提供保障。在沥青道路建设过程中,若路面出现新的裂缝,施工作业人员可利用压缩空气机,对裂缝中的杂质进行有效处理,为后续裂缝修补工作开展铺垫基础。与此同时,在新道路的道路接缝处理施工时,应当确保道路接缝内部的清洁度与设计高度达成一致,且路面中心与表面需设定1到2毫米的误差值,以保证路面改造工作开展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实际改造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避免渗水、漏水问题的出现,以保证路面改造工作开展的质量与安全。
        2 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施工管理探析
        2.1 项目开展前的准备工作落实
        在具体水泥混凝土沥青化改造工作开展前,应当开展准备协调工作,通过实地勘测调研,了解真实的道路数据信息,进而对工程建设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完善,确保改造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果。为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相关质量隐患,应当预先对可能出现的施工质量风险进行主动识别,在施工准备前期,对其施工质量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以保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2.2 施工阶段对其质量与进度把控
        在具体施工建设过程后,需对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进行合理控制,保证沥青道路建设的质量与安全。在施工质量控制时,应当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对施工技术与工艺进行严格管控,以保证水泥混凝土沥青化改造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与安全。
        在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控制管理时,应当基于实际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而对施工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保证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如期交付,避免影响到市民的正常出行。在现场施工进度管理时,应当基于人员管理、天气情况、设备故障、材料配置等多个因素,对工程建设的施工进度进行合理安排。
        3 结束语
        综上,文中以市政道路改造为例,阐述了水泥混凝土沥青化改造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基于上文论述内容可知,在实际施工技术控制时,应当基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方案,以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在具体施工质量管理时,应当基于工程筹备计划,有序落实工程建设要求,打造精品道路改造工程,实现市政道路改造工作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江小林.市政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及处理[J].四川水泥,2020(01):26.
        [2]黄勇.微裂注浆加固技术在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20(02):172-174.
        [3]柳青.市政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及处理[J].住宅与房地产,2020(05):227.
        [4]姚晋昌.浅谈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施工及管理[J].绿色环保建材,2020(12):108-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