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麟
广西全州县农业农村局科教站 桂林全州 541500
摘要:优质无公害水稻,主要指无污染、无毒害的健康绿色水稻。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有效解决了农村空心化、农民低收化、农业粗放化等问题。水稻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正在不断优化,保障了水稻的安全、优质与高效生产,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业健康发展。本文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关键词: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推广
1 品种选择
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水稻品种,即生育期在130d左右的中穗品种。种子质量必须保证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芽率在90%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3.5%,保证具有较高产量和较强的抗病性。实施播种之前,进行2d~3d晒种,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晒种过程中,要清除病、劣种子。其次,进行药剂拌种选择高巧、拌喜2号拌种。10m L高巧加10m L拌喜2号拌水稻干籽3kg~5kg,发置阴凉处自然晾干备用。在优质无公害水稻种植前,品种选择非常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与质量。优质水稻品种能够在生长阶段抵抗害虫侵袭,抗病能力较强,为水稻茁壮成长奠定基础。挑选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环境、土壤肥沃程度、地势地形等,挑选与当地环境相适宜的品种,以此保障水稻质量与产量。挑选水稻种子时,保证种子纯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
2 选地整地
优质无公害水稻对种植地要求较高,为满足种植要求,选地时应满足如下条件。一,保证土地清洁度,避免土地被污染;注意土地周围环境,避免土地周边存在污染源,导致水稻吸收污染物质,影响水稻的绿色安全性。二,应保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且灌溉方便。三,对土壤内水溶矿物质成分进行检测,选择酸性土壤,以利水稻茁壮成长。深翻土地并晒田3 d,杀灭土壤中的细菌虫卵。撒施腐熟有机肥后耙地、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透气性与松软度,为水稻生长构建优良环境。秸秆还田的插秧地块实施打水泡田。打水之前,结合测土配方结果和目标产量,施足有机肥、复合肥、尿素等基肥,提高田块肥力条件。整平田块注意控制高差在3cm以内。最后撒施50%丙草胺等除草剂,防治田间的杂草问题。保持浅水层,沌田2d~3d,做到上虚下实,即可实施插秧工序。
3 播种
当平均气温在10℃以上,可进行粳稻种植并覆盖地膜,在平均气温不低于12℃时,可进行籼稻种植。同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耕作制度,选择适当时间早播。水稻播种量为50~60 g/m2,杂交水稻播种量为1 kg/667 m2。播种时,以石灰水浸泡消毒并浸种催芽,促进水稻秧苗整齐健壮。播种后,用无纺布覆盖,出苗前,注意保温保湿。为避免低温与病虫害影响,早育秧应实行地膜和小拱棚双层覆盖,若秧田湿润,仅需要小拱棚单层覆盖,保障水分平衡,避免因缺水、低温影响发芽与秧苗生长。
4 育苗
采用地膜旱育秧、温室两段秧等方式育苗,减少不良气候影响及病虫鼠雀等的危害。育苗肥以农家肥、生物有机肥为主,辅以速效优质化肥做培养基,保证苗床环境。出苗后,控制温度,当长至二叶一心后,加强炼苗浇水工作,并保证苗床通风,充足供应肥料,为后续秧苗移栽及快速适应外部环境提供帮助。
5 规范化栽植
育苗后,应对秧苗进行规范化栽植。在现阶段,普通水稻栽植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移栽基本苗过少或过多,影响无公害水稻产量,所以,适量移栽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保证穗量合理,减小无效分蘖。在插秧时,应浅栽浅插,坚持一犁三耙。秧苗栽植株行距以25 cm×15 cm为宜,每667 m2栽植1.6万~1.8万穴为佳。
6 田间管理
6.1 灌溉
为提高水稻质量与产量,首先,应科学灌溉。
遵循干湿交替原则,插秧后,加强水层管理,通过寸水活棵、浅水插秧、深水换衣、寸水促蘖,当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90%时,应及时排水晒田,促进水稻根系深扎,控制无效分蘖。对于插秧较早的田地或者烂泥田,应重晒,在孕穗期、抽穗期与扬花期,应以浅水层为主;灌浆期应以活水养根保叶,干湿交替;当水稻已经勾头散籽粒后,通过间歇灌溉水,保持稻田湿润;蜡熟期应遵循干干湿湿原则灌溉,以干为主;蜡熟末期,保持跑马水,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根系活力,促使稻粒饱满。收割前一周,应提前退水晒田,便于收割。
6.2 合理施肥
“庄稼一技花,全靠肥当家” 适时水丶肥管理非常重要,精准施肥与灌溉,可以促进水稻增产。通常水稻每产100 kg稻谷就需要吸收1.6~1.9 kg的纯氮、0.8~1.3 kg的纯磷、1.8~3.8 kg的纯钾,为避免稻谷对化肥过度依赖,应采用稳氮、增磷、补钾的平衡施肥技术。若田块肥力中等,每667 m2田地应撒施腐熟农家肥1500~1800 kg、过磷酸钙30 kg、钾肥10 kg;在插秧之后的7~10 d,应追施尿素7~8 kg/667 m2。抽穗前,可酌情追施尿素4~6 kg/667 m2、磷酸二氢钾2~4 kg/667 m2。
6.3 病虫害防治
在优质无公害水稻种植中,病虫害预防非常关键。首先,在选种时,应选择抗病性、抗虫性强的优质品种,播种前使用药剂拌种,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同时,若需要喷洒农药,应以高效、低毒的农药为主,还可采取生物防治技术,释放害虫天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在小秧田期,为有效预防害虫发生,可将51%特杀螟50 g与清水40 kg混合均匀,进行病虫害防治;插秧后15d,可再次将60g特杀螟与40kg清水混合均匀,进行田间喷施。水稻破口期,按照“两防一喷”原则,每667 m2采用90%晶体敌百虫150 g、40%三环唑100 g、磷酸二氢钾150 g,与清水50 kg混合,对田间喷施,每7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可有效预防稻苞虫、稻瘟病、卷叶螟等。注意在水稻勾头散籽粒期,禁止喷施农药。
7 化学药剂除草
插前封闭可在插前15d~20d进行,水整地后趁浑水未消时立即施药,用50%丙草胺1500mm/hm2,采用甩撒法施药。施药时田内保持3cm~5cm水层,施药后2d~3d换新水后插秧。栽插后10d~15d每hm2再用50%丙草胺+20%吡嘧磺隆1650mm使用,施药时保水3cm~5cm,保持3d~5d。对后期稻田大龄抗性稗草、千金草用25%二氯喹啉酸600g/hm2~800g/hm2+20%氰氟草酯750mm~900mm喷雾,施药时保水3c~5cm,保持5d~6d;在水稻有效分蘖末期,对三棱草及部分阔叶杂草用48%苯达松1.5L/hm2或20%氯氟吡氧乙酸450g~600g兑水喷雾。施药前1d排干水,施药后第2d灌水正常管理。
8 适时采收
田间95%以上的籽粒黄熟后开展收获。同时,晾晒、烘干等工作要同步开展,依据标准含水量要求严格控制水分。提前清理储存仓库,避免有虫害、鼠害发生。在水稻黄熟期到完熟期,当植株上部茎叶与稻穗全部变黄,籽粒坚硬饱满,80%以上米粒达到玻璃程度、含水率为17%~20%、茎秆含水量为60%~70%时为适时收获期。
9 总结
加强无公害水稻栽培,不仅是农作物市场的需求,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应结合当地气候、水稻生长规律,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加强基础设施与经验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无公害水稻产量和质量,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彩芬,安永平,马静,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宁粳55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2019(10):136-137.
[2]杨世联.优质无公害水稻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研究[J].农家科技,2019(04):76.
[3]褚玉华.寒地有机水稻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J].中外企业家,2018(04):143.